跳到主要內容

《創造展覽》一書出版緣起

為什麼阿橋社要出版這一本「創造展覽」?原因來自一個關鍵字!


有讀者問我們出版社,什麼樣的條件和理由,會出版這一本書?

當然,一開始的從逛書店到買版權的過程,已經在某一篇發文中說明了。

但這個決定可是牽連數十萬出版製作經費的事情,除卻損益兩平的把握之外,總要有個「關鍵點」。促使我認為這本書值得出版繁體中文版的原因,除了美國亞馬遜的讀者評價很高、英語世界的書評網網站評價也很好(雖然數量不是很多),最重要的原因來自這個詞ADVOCACY。



《創造展覽》這類談展覽的工具書,與其他相同主題的圖書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這個,定義各種籌備展覽工作的ADVOCACY,本書翻譯成「擁護者」的這個書寫角度。

二位作者提出這個觀念,拆解籌備工作給不同工作負責人的角度,並且導入專案管理與消費者取向的概念,結合之後再導入博物館業務,儘管前述的這些東西都不是新的觀念,這樣的結合卻有種一語點醒夢中人的效果。

專案管理與工作權責分明的架構,在講究創意、不以標準化為依歸的藝術界,往往是很容易被以阻礙創意而忽略的,進而對展覽案的品質產生極大傷害。而消費者導向,也容易在藝術圈裡被扣上「庸俗化」、「水平不足」的帽子。兩個似是而非的態度,讓台灣的展覽產業,大部分是「買進」、「採購進口」居多的產品,而完全自身企劃、並且經得起觀眾歡迎的作品十分少件,反而是跨界跨領域的團隊來作的展覽,常常會看到不輸給藝術或博物館專業團隊品質的新作品。

在這樣的背景下、業界的感受下,對這本書就有了一種「需要」的期待。

最後補充一點,談談本書的這個關鍵詞ADVOCACY,「擁護者」!


當初我們在進行本書的編輯時,曾與翻譯家金振寧針對這個「擁護者」一詞作了一些討論。原文是advocacy,我們理解其意思就是支持某種意見、概念、方向而採取主動行為的職務或是人。


但是在中文裡,特別要用在博物館界,「倡議者」似乎有點過了頭,而「擁護者」相對而言更好一些,多了一點包容性、可能性,但是不管哪一個翻法,在博物館專業領域中,都很難具體、完全地對號入座,這可說是個缺點,不過以本書作為一本工具書、參考書而言,這樣的狀態或許是一個更開放的架構和可能性。


在此以上述的一個業界觀察和一個關鍵詞,來作為出版本書的一個出發點暨初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設計元素 展覽是一種敘述與安排「內容」的場域。 在設定的空間中,如同在封面上俯瞰的展場,我們劃分、區隔、安排,和擺放所有「訴說」的位置;考慮「觀展的方向」和「出入口」。

我(們)想要出書,請問‧‧‧ 藝術出版業務問答集系列之三: 我們(藝術家、藝評人、畫廊甚至是美術館)想出書,跟出版社要怎麼談?該準備什麼、注意什麼事情?

本篇只有一個重點,就是提案人要去找出版社提案前,該準備什麼東西的建議! 不過,在談到準備的東西之前,要先回答兩個問題,而這肯定也是出版社必須要問的,如果沒有問,嗯,那麼有兩種可能: 一、來開會的編輯不是很有經驗,因為這兩個基本問題,會大大關係到合約的方向、出版品編輯、宣傳的方式。 二、出版社也只是聽聽看,沒有很在意,基本上持觀望甚至否定的態度來接觸。 問題一:為什麼你要做這件事情?與問題二:你想透過出版得到什麼?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看到這個Superblue會以為是超級憂鬱,我想應該不是吧,但是沒有找到該公司名稱的解釋! 這是一間由佩斯畫廊(PACE)與超級富豪Laurene Powell Jobs(對啊,就是賈伯斯的遺孀)所資助成立,地點在邁阿密的新公司。主要業務是專門與創作沉浸式藝術的藝術家和團體合作,然後將其作品整合成展覽推銷到全球各地: https://www.superblue.com/ 沉浸式藝術(中文其實還沒有真正的完整定名)到底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在實體空間中創造出一種類似夢境、幻境,追求強烈、刺激、諧和的聲光與感知刺激性的作品;所以需要將1.空間 2.光 3.色彩 4.造型 5.聲音 等幾種元素整合成一個能讓你在現實生活中體驗超現實感受的空間。這很像近幾年在台灣火紅的teamLab(也在Superblue合作的藝術家名單中)的作品。 看到這家公司所合作的基本上都是成名,甚至有一定程度,在全球商業市場上已有成功基礎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有幾點共同特質,或許也可以歸納為其成功的基本要件: 1. 刺激面相追求的是,人類五感的共同感知。(展示追求的是感官享受或刺激,極少需要讓觀眾走進展場還要閱讀大字報的) 2. 聲光色形等條件都有一種高度的協調性。(有的甚至可以說一看作品就知道這是哪一位藝術家的,特性鮮明) 3. 技術成熟且能夠完整襯托出展示品質。(至少做到不會讓人分心,邊感受邊在角落看到接縫或膠帶,或是出入口處看到裝修缺口) 其實,台灣也有不少這個類型和領域的創作,從公部門館舍的展覽、民間展覽公司的作品到個別藝術家的創作都常見,多屬於科技藝術的領域,尤其在各種藝術慶典、藝術季中常看到。 只不過希望如果未來公部門發包這類需求的委託創作案時,或許可以先看看這家公司的合作藝術家名單,看看他們的個別官網與作品,減少展出後又被爆「抄襲」、「致敬」、「挪用」等等的爭議。 雖然科技藝術有各種「雷同」或相似度問題其實很常見,只不過創作者自己的拿捏分寸,最好還是參考一下敝社出版品《原創的真相:藝術裡的剽竊、抄襲與挪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539 ,應該可以減少一些創作方向和展現方式的爭議。 另外提供幾個Superblue代理的藝術家個別的官網,做得可真好! Es De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