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原創這件事情,可以怎麼幫我們理解藝術?___________ 為什麼出版《原創的真相》這本書
出版前
當初為什麼要出版這一本書「Beg, Steal & Borrow --- Artists Against Originality」?這是一本英國藝術評論類的書,但是卻沒有那種很像學術論文的標題。加上封面設計完全是惡搞業界大老企鵝出版社的經典設計風格,從個人的私心來說是非常喜歡這本書故意且調皮的調性。
出版的興趣來自這個世界裡的矛盾
買回來之後研究,發現裡面討論的議題,是當代藝術界目前的現況,但是卻與整個社會的期待之間,兩者有一種很深的矛盾。所謂的現況,就是當代藝術作品中有很高比例,往往超過一半,都會與其他人有關係,可能就是其他藝術家、其他領域的創作者,甚至是社會上的某些人事物 (包含這些人事物的複製、再製)。
而社會的期待是,彷彿是藝術家的使命,其實是原罪,也就是藝術作品一定要是原創的,但是在這個網路發達時代,萬事萬物之間的彼此關聯,交互影響是很自然的現象,藝術家的創作極大多數也是「經驗雜交」下被啟發或聯想出的產物。
如果不是原創,那麼藝術品的價值還剩什麼?
應該說,在今日原創的價值不在那100%的比例,而是在於每一個階段、版本的創新。就像傳統市內電話機到今日的智慧型手機,總共走了一百多年的歷程,演進版本不知凡幾,但是我們不會說哪一個版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只不過藝術作品不會像電話機的發展,是一個單一線性的發展路徑,引導的驅動力是溝通的需求。藝術品比較像是生物演化,每一個生物個體的一小部分基因突變,產生了比較強的適應力之後,獲得比較大的生存能力,有更多機會繁衍下去,就會影響更多的個體。
在這個現象裡,有大量的複製,也有不斷存在的,但是比重很小的原創性,這是生物圈的現實,而藝術創作的邏輯竟也有相似之處!這就是這樣的邏輯,讓我們最後把書名定在《原創的真相》的原因。
首先不要把原創的定義必然地冠在藝術家頭上,認定他的作品就是全然無中生有而來,然後產生一種至高的崇拜心態。
當然這裡面有個前提是,藝術家可能會說可能不會說,自己受到影響的源頭是什麼,作為觀眾,如果沒有藝術史背景也看不出來。不過以前述的標準來說,自2019年就已進入5G時代,誰還能沒不被影響?當然藝術家也可以夸言自己完全是受到天啟,這種說法可是令人蠻熟悉的!
往往藝術家受到影響的,要不是其他重要藝術家、主要文化潮流、學說,就是重大社會事件、議題。而做為一個觀眾除了可以藉此理解作品,更能夠看到藝術家怎麼挪用,如何轉化對這些元素、轉化程度如何。
在這個現象裡,有大量的複製,也有不斷存在的,但是比重很小的原創性,這是生物圈的現實,而藝術創作的邏輯竟也有相似之處!這就是這樣的邏輯,讓我們最後把書名定在《原創的真相》的原因。
這個觀念可以怎麼應用到我們觀看藝術?
第一個應該是觀眾在觀念上的改變。
首先不要把原創的定義必然地冠在藝術家頭上,認定他的作品就是全然無中生有而來,然後產生一種至高的崇拜心態。
第二個是用以檢查藝術家的行徑。
當然這裡面有個前提是,藝術家可能會說可能不會說,自己受到影響的源頭是什麼,作為觀眾,如果沒有藝術史背景也看不出來。不過以前述的標準來說,自2019年就已進入5G時代,誰還能沒不被影響?當然藝術家也可以夸言自己完全是受到天啟,這種說法可是令人蠻熟悉的!
第三個是用以理解作品。
往往藝術家受到影響的,要不是其他重要藝術家、主要文化潮流、學說,就是重大社會事件、議題。而做為一個觀眾除了可以藉此理解作品,更能夠看到藝術家怎麼挪用,如何轉化對這些元素、轉化程度如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