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為什麼出版《原創的真相》這本書

不是原創這件事情,可以怎麼幫我們理解藝術?___________ 為什麼出版《原創的真相》這本書


出版前


當初為什麼要出版這一本書「Beg, Steal & Borrow --- Artists Against Originality」?這是一本英國藝術評論類的書,但是卻沒有那種很像學術論文的標題。加上封面設計完全是惡搞業界大老企鵝出版社的經典設計風格,從個人的私心來說是非常喜歡這本書故意且調皮的調性。


出版的興趣來自這個世界裡的矛盾


買回來之後研究,發現裡面討論的議題,是當代藝術界目前的現況,但是卻與整個社會的期待之間,兩者有一種很深的矛盾。所謂的現況,就是當代藝術作品中有很高比例,往往超過一半,都會與其他人有關係,可能就是其他藝術家、其他領域的創作者,甚至是社會上的某些人事物 (包含這些人事物的複製、再製)。

而社會的期待是,彷彿是藝術家的使命,其實是原罪,也就是藝術作品一定要是原創的,但是在這個網路發達時代,萬事萬物之間的彼此關聯,交互影響是很自然的現象,藝術家的創作極大多數也是「經驗雜交」下被啟發或聯想出的產物。

如果不是原創,那麼藝術品的價值還剩什麼?


應該說,在今日原創的價值不在那100%的比例,而是在於每一個階段、版本的創新。就像傳統市內電話機到今日的智慧型手機,總共走了一百多年的歷程,演進版本不知凡幾,但是我們不會說哪一個版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只不過藝術作品不會像電話機的發展,是一個單一線性的發展路徑,引導的驅動力是溝通的需求。藝術品比較像是生物演化,每一個生物個體的一小部分基因突變,產生了比較強的適應力之後,獲得比較大的生存能力,有更多機會繁衍下去,就會影響更多的個體。

在這個現象裡,有大量的複製,也有不斷存在的,但是比重很小的原創性,這是生物圈的現實,而藝術創作的邏輯竟也有相似之處!這就是這樣的邏輯,讓我們最後把書名定在《原創的真相》的原因。


這個觀念可以怎麼應用到我們觀看藝術?


第一個應該是觀眾在觀念上的改變。


首先不要把原創的定義必然地冠在藝術家頭上,認定他的作品就是全然無中生有而來,然後產生一種至高的崇拜心態。

第二個是用以檢查藝術家的行徑。


當然這裡面有個前提是,藝術家可能會說可能不會說,自己受到影響的源頭是什麼,作為觀眾,如果沒有藝術史背景也看不出來。不過以前述的標準來說,自2019年就已進入5G時代,誰還能沒不被影響?當然藝術家也可以夸言自己完全是受到天啟,這種說法可是令人蠻熟悉的!

第三個是用以理解作品。


往往藝術家受到影響的,要不是其他重要藝術家、主要文化潮流、學說,就是重大社會事件、議題。而做為一個觀眾除了可以藉此理解作品,更能夠看到藝術家怎麼挪用,如何轉化對這些元素、轉化程度如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設計元素 展覽是一種敘述與安排「內容」的場域。 在設定的空間中,如同在封面上俯瞰的展場,我們劃分、區隔、安排,和擺放所有「訴說」的位置;考慮「觀展的方向」和「出入口」。

我(們)想要出書,請問‧‧‧ 藝術出版業務問答集系列之三: 我們(藝術家、藝評人、畫廊甚至是美術館)想出書,跟出版社要怎麼談?該準備什麼、注意什麼事情?

本篇只有一個重點,就是提案人要去找出版社提案前,該準備什麼東西的建議! 不過,在談到準備的東西之前,要先回答兩個問題,而這肯定也是出版社必須要問的,如果沒有問,嗯,那麼有兩種可能: 一、來開會的編輯不是很有經驗,因為這兩個基本問題,會大大關係到合約的方向、出版品編輯、宣傳的方式。 二、出版社也只是聽聽看,沒有很在意,基本上持觀望甚至否定的態度來接觸。 問題一:為什麼你要做這件事情?與問題二:你想透過出版得到什麼?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看到這個Superblue會以為是超級憂鬱,我想應該不是吧,但是沒有找到該公司名稱的解釋! 這是一間由佩斯畫廊(PACE)與超級富豪Laurene Powell Jobs(對啊,就是賈伯斯的遺孀)所資助成立,地點在邁阿密的新公司。主要業務是專門與創作沉浸式藝術的藝術家和團體合作,然後將其作品整合成展覽推銷到全球各地: https://www.superblue.com/ 沉浸式藝術(中文其實還沒有真正的完整定名)到底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在實體空間中創造出一種類似夢境、幻境,追求強烈、刺激、諧和的聲光與感知刺激性的作品;所以需要將1.空間 2.光 3.色彩 4.造型 5.聲音 等幾種元素整合成一個能讓你在現實生活中體驗超現實感受的空間。這很像近幾年在台灣火紅的teamLab(也在Superblue合作的藝術家名單中)的作品。 看到這家公司所合作的基本上都是成名,甚至有一定程度,在全球商業市場上已有成功基礎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有幾點共同特質,或許也可以歸納為其成功的基本要件: 1. 刺激面相追求的是,人類五感的共同感知。(展示追求的是感官享受或刺激,極少需要讓觀眾走進展場還要閱讀大字報的) 2. 聲光色形等條件都有一種高度的協調性。(有的甚至可以說一看作品就知道這是哪一位藝術家的,特性鮮明) 3. 技術成熟且能夠完整襯托出展示品質。(至少做到不會讓人分心,邊感受邊在角落看到接縫或膠帶,或是出入口處看到裝修缺口) 其實,台灣也有不少這個類型和領域的創作,從公部門館舍的展覽、民間展覽公司的作品到個別藝術家的創作都常見,多屬於科技藝術的領域,尤其在各種藝術慶典、藝術季中常看到。 只不過希望如果未來公部門發包這類需求的委託創作案時,或許可以先看看這家公司的合作藝術家名單,看看他們的個別官網與作品,減少展出後又被爆「抄襲」、「致敬」、「挪用」等等的爭議。 雖然科技藝術有各種「雷同」或相似度問題其實很常見,只不過創作者自己的拿捏分寸,最好還是參考一下敝社出版品《原創的真相:藝術裡的剽竊、抄襲與挪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539 ,應該可以減少一些創作方向和展現方式的爭議。 另外提供幾個Superblue代理的藝術家個別的官網,做得可真好! Es De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