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原創的真相》一書封面設計與印刷 (PART 2)

PART2. 從一檔展覽談起《原創的真相》的封面設計 


2018年底,上海有一檔由企鵝藍燈書屋所策劃的一個展覽:上海1221 - 企鹅兰登书籍封面设计展 Penguin Random House Cover Design Exhibition 2018

這一家市占率占了全球四分之一銷售量的出版巨人 (當然,主要是靠併購),其公司在圖像上,比較知名的主要識別還是落在「PENGUIN」企鵝出版社 (創始地是英國) 的LOGO那隻企鵝上。

包含這家英國老牌出版社 (以集團而言,是美國企業) 八十幾年來持續在書封設計、裝禎上的講究和追求。大家可以看看文末提供的報導連結。

其實,2018年五月在紐約,該出版社也有一連串的活動和展覽,展出過去十年,由英美兩第三十多位設計師所設計的封面作品:https://www.bemycover.com/

個人淺見的台灣的書籍封面設計特點


在瀏覽企鵝的書封設計演變,也會相對思考台灣在出版封面設計上的一些特色,相比之下,純粹個人感受來談,分成三點:

第一是「想在方寸之間放入過多的大量資訊」、
第二是「情緒太過細膩而且濃厚」、
第三是「駕馭圖像來說故事的能力較弱」。

這三點主要是對照,倫敦、東京、曼谷、巴黎、北京五個城市中書店的新書陳列時,覺得台灣書封設計有上述三點特點,無非好壞,就是本地特色,只不過設計者、編輯人、出版社都要有自覺,自己可能在某種框框中,可以窩在框框裡,但是要知道有框框,這是兩回事。而我們自己也常在這種氛圍中而不自知,這可能是台灣編輯人常常要面對的心魔之一。

一本硬要抄襲企鵝風格的書,到了台灣卻用不上這個梗!為什麼。


當初我對《原創的真相》該書原文版產生興趣,就是因為它的封面明顯超襲了企鵝的經典設計。但是最後當我們要用在台灣繁體中文版本的時候,這個梗卻不能沿用 (並非企鵝出版社或是授權我們的英國出版社有反對)。


主要原因只有一個,那個經典的知名度僅限於在台灣閱讀過外文小說的讀者群,或是外文系畢業的,當然不少人也都看過企鵝這款設計的周邊商品,不過都不能代表這個封面設計可以在台灣讀者的心中,產生跟英國讀者一樣的「效果」,除非我們使用菜市場提袋的色彩(這被用爛了),或是小學生的聯絡簿(太沒氣勢了),種種替代方案都不妥,才會走向從內容提取概念來設計出今日這樣的書封。


印製過程的小插曲:設計終究要向使用者的需求服務,在此基礎上追求美感!


本次書封採雙色印刷,黑色與一種特別的亮黃色;這跟企鵝經典封面用色簡單化有同一概念。


結果,我們發現背面的說明文字標題,在目前的書封特別紙張上,因為底紙本身有一點點黃,造成這個亮黃色的標題將會很難辨識與閱讀。對讀者來說,如果第一眼看不懂、看不到,別想他們會去認真辨讀,人生有比這個更多更重要的事情,沒人會為了這個不體貼多駐足一秒鐘。

作為讀者也是出版者的我,當下要求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狀況在當初打樣時,其實是看不出來的,因為打樣的亮面紙張,底色相對白、灰許多,所以看得到這幾排標題字。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幾個可能選項中,印刷廠老闆提出在亮黃色標題字下方先印好一層灰色的標題字,然後當特別色亮黃油墨在壓上去之後,閱讀性就會增強許多了。之後,才能進行燙線條與文字的效果。

● 文首提到的企鵝書籍封面設計展,在中國的知識性新聞網站「澎派」有一篇比較詳盡的報導: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76512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設計元素 展覽是一種敘述與安排「內容」的場域。 在設定的空間中,如同在封面上俯瞰的展場,我們劃分、區隔、安排,和擺放所有「訴說」的位置;考慮「觀展的方向」和「出入口」。

我(們)想要出書,請問‧‧‧ 藝術出版業務問答集系列之三: 我們(藝術家、藝評人、畫廊甚至是美術館)想出書,跟出版社要怎麼談?該準備什麼、注意什麼事情?

本篇只有一個重點,就是提案人要去找出版社提案前,該準備什麼東西的建議! 不過,在談到準備的東西之前,要先回答兩個問題,而這肯定也是出版社必須要問的,如果沒有問,嗯,那麼有兩種可能: 一、來開會的編輯不是很有經驗,因為這兩個基本問題,會大大關係到合約的方向、出版品編輯、宣傳的方式。 二、出版社也只是聽聽看,沒有很在意,基本上持觀望甚至否定的態度來接觸。 問題一:為什麼你要做這件事情?與問題二:你想透過出版得到什麼?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看到這個Superblue會以為是超級憂鬱,我想應該不是吧,但是沒有找到該公司名稱的解釋! 這是一間由佩斯畫廊(PACE)與超級富豪Laurene Powell Jobs(對啊,就是賈伯斯的遺孀)所資助成立,地點在邁阿密的新公司。主要業務是專門與創作沉浸式藝術的藝術家和團體合作,然後將其作品整合成展覽推銷到全球各地: https://www.superblue.com/ 沉浸式藝術(中文其實還沒有真正的完整定名)到底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在實體空間中創造出一種類似夢境、幻境,追求強烈、刺激、諧和的聲光與感知刺激性的作品;所以需要將1.空間 2.光 3.色彩 4.造型 5.聲音 等幾種元素整合成一個能讓你在現實生活中體驗超現實感受的空間。這很像近幾年在台灣火紅的teamLab(也在Superblue合作的藝術家名單中)的作品。 看到這家公司所合作的基本上都是成名,甚至有一定程度,在全球商業市場上已有成功基礎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有幾點共同特質,或許也可以歸納為其成功的基本要件: 1. 刺激面相追求的是,人類五感的共同感知。(展示追求的是感官享受或刺激,極少需要讓觀眾走進展場還要閱讀大字報的) 2. 聲光色形等條件都有一種高度的協調性。(有的甚至可以說一看作品就知道這是哪一位藝術家的,特性鮮明) 3. 技術成熟且能夠完整襯托出展示品質。(至少做到不會讓人分心,邊感受邊在角落看到接縫或膠帶,或是出入口處看到裝修缺口) 其實,台灣也有不少這個類型和領域的創作,從公部門館舍的展覽、民間展覽公司的作品到個別藝術家的創作都常見,多屬於科技藝術的領域,尤其在各種藝術慶典、藝術季中常看到。 只不過希望如果未來公部門發包這類需求的委託創作案時,或許可以先看看這家公司的合作藝術家名單,看看他們的個別官網與作品,減少展出後又被爆「抄襲」、「致敬」、「挪用」等等的爭議。 雖然科技藝術有各種「雷同」或相似度問題其實很常見,只不過創作者自己的拿捏分寸,最好還是參考一下敝社出版品《原創的真相:藝術裡的剽竊、抄襲與挪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539 ,應該可以減少一些創作方向和展現方式的爭議。 另外提供幾個Superblue代理的藝術家個別的官網,做得可真好! Es De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