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原創的真相》一書封面設計與印刷 (PART 2)

PART2. 從一檔展覽談起《原創的真相》的封面設計 


2018年底,上海有一檔由企鵝藍燈書屋所策劃的一個展覽:上海1221 - 企鹅兰登书籍封面设计展 Penguin Random House Cover Design Exhibition 2018

這一家市占率占了全球四分之一銷售量的出版巨人 (當然,主要是靠併購),其公司在圖像上,比較知名的主要識別還是落在「PENGUIN」企鵝出版社 (創始地是英國) 的LOGO那隻企鵝上。

包含這家英國老牌出版社 (以集團而言,是美國企業) 八十幾年來持續在書封設計、裝禎上的講究和追求。大家可以看看文末提供的報導連結。

其實,2018年五月在紐約,該出版社也有一連串的活動和展覽,展出過去十年,由英美兩第三十多位設計師所設計的封面作品:https://www.bemycover.com/

個人淺見的台灣的書籍封面設計特點


在瀏覽企鵝的書封設計演變,也會相對思考台灣在出版封面設計上的一些特色,相比之下,純粹個人感受來談,分成三點:

第一是「想在方寸之間放入過多的大量資訊」、
第二是「情緒太過細膩而且濃厚」、
第三是「駕馭圖像來說故事的能力較弱」。

這三點主要是對照,倫敦、東京、曼谷、巴黎、北京五個城市中書店的新書陳列時,覺得台灣書封設計有上述三點特點,無非好壞,就是本地特色,只不過設計者、編輯人、出版社都要有自覺,自己可能在某種框框中,可以窩在框框裡,但是要知道有框框,這是兩回事。而我們自己也常在這種氛圍中而不自知,這可能是台灣編輯人常常要面對的心魔之一。

一本硬要抄襲企鵝風格的書,到了台灣卻用不上這個梗!為什麼。


當初我對《原創的真相》該書原文版產生興趣,就是因為它的封面明顯超襲了企鵝的經典設計。但是最後當我們要用在台灣繁體中文版本的時候,這個梗卻不能沿用 (並非企鵝出版社或是授權我們的英國出版社有反對)。


主要原因只有一個,那個經典的知名度僅限於在台灣閱讀過外文小說的讀者群,或是外文系畢業的,當然不少人也都看過企鵝這款設計的周邊商品,不過都不能代表這個封面設計可以在台灣讀者的心中,產生跟英國讀者一樣的「效果」,除非我們使用菜市場提袋的色彩(這被用爛了),或是小學生的聯絡簿(太沒氣勢了),種種替代方案都不妥,才會走向從內容提取概念來設計出今日這樣的書封。


印製過程的小插曲:設計終究要向使用者的需求服務,在此基礎上追求美感!


本次書封採雙色印刷,黑色與一種特別的亮黃色;這跟企鵝經典封面用色簡單化有同一概念。


結果,我們發現背面的說明文字標題,在目前的書封特別紙張上,因為底紙本身有一點點黃,造成這個亮黃色的標題將會很難辨識與閱讀。對讀者來說,如果第一眼看不懂、看不到,別想他們會去認真辨讀,人生有比這個更多更重要的事情,沒人會為了這個不體貼多駐足一秒鐘。

作為讀者也是出版者的我,當下要求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狀況在當初打樣時,其實是看不出來的,因為打樣的亮面紙張,底色相對白、灰許多,所以看得到這幾排標題字。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幾個可能選項中,印刷廠老闆提出在亮黃色標題字下方先印好一層灰色的標題字,然後當特別色亮黃油墨在壓上去之後,閱讀性就會增強許多了。之後,才能進行燙線條與文字的效果。

● 文首提到的企鵝書籍封面設計展,在中國的知識性新聞網站「澎派」有一篇比較詳盡的報導: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76512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們)想要出書,請問‧‧‧ 藝術出版業務問答集系列之五: 藝術人想出書,與出版社的往來該注意哪些事情?

本文立場從作者角度出發,跟一般出版社差別不大,不一樣的反而是藝術家的著作內容,有其特殊性。 (其實比較特殊的是人,特別是一些藝術家才會有的特別需求與想法,而不是出版品啊!) 該注意的三個大方向 方向一、跟你(藝術人)對口與工作的人怎麼做事情? 方向二、合約(白紙黑字的東西,就是可用來抵制任何一方想耍賴的時候!) 方向三、設計(從版型、封面到印刷條件和印刷品質,藝術人追求的質感與出版社的想法有落差怎麼辦?妥協基準在哪裡?)

如果我不出版這本書,中文世界大概也不會有別家了。_____一篇策展公司的微信公眾號的專訪

今年夏天,一個偶然機會認識了來自上海的一位專門從事文創產業的商業展覽的專業人士。因為共同好友的關係,她拿到了《創造展覽》這本書,在台灣旅遊的最後四五天,這本書變成她的床頭書,到花東度假的時候,也是快速的、認真的讀著這本書,在第二次會面的時候,她對這本書與我的工作,提出了許多的疑問和討論。並且,這個疑問,她回到中國之後,繼續往下延伸、繼續深入問題,幾次來回的溝通之後,完成了這篇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