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藝術我(們)想要出書,請問‧‧‧ 藝術出版業務問答集系列之六: 終篇___藝術書的市場在哪裡?

超短題目,答案卻超複雜!也是本系列文最後一篇。

這個題目的回答方式,分成三步驟,第一是先定義什麼是「藝術書」!第二步是市場需求與各類書的表現。第三步則是從出版者、作者出發,思考可以做什麼樣的努力去促進書的銷售。
第一步先談「藝術書」的定義!我以產品概念來說,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第一類:單一作品集(內容來自單一創作者,等級可從剛出道的年輕創作者攝影集到畢卡索作品全集)

第二類:圖錄類(內容為某展覽、博物館或美術館的館藏等)

小註解A:圖像書可以內容來源做區分

以上兩類都是圖像為主的書,主要差別則是內容整理的方式,單一來源與多元來源。

第三類:解說類(藝術品、文物的解說、導覽,以推廣和介紹為主的書,這種書作者從大學教授到廣播節目主持人甚至名嘴都有,而且配圖比例懸殊,有的可能都不配圖、示意圖,也有一整本快要跟圖錄相當的)

第四類:文集類(內容來自單一或多位藝術書寫者,例如藝評人、藝術史學者,針對單一或多個主題所撰寫的文字)

小註解B:以文字為主的書可以書寫角度來區分類別
 
以上兩類可能很容易搞混,主要要從撰寫角度來分辨,解說類有一個對讀者陳述、分享藝術品的態度,文集比較是針對研究議題或者是研究成果集結(這一點在邏輯上跟第一類很相似)。

第五類:工具類書(內容與第三類不同,目的是與藝術世界有關的各種「方式與技巧」,書寫方式比較接近商管書)

小註解C:工具類書與解說類書的差別
 
第五類工具書很容易跟第三類的解說書接近,唯一的差別是工具書重點不在於藝術品,而是人該如何在藝術世界裡從事某些事情,例如博物館經營、藝術家經紀業務、藝術市場等等;但是解說書則是著重在把藝術品說給人聽懂,比如如何看懂印象派繪畫、如何欣賞中國陶瓷等等。

第二步:藝術書的市場需求與各類型藝術書的銷售表現(推測與概論)。

以個人對藝術圖書市場的觀察,不論中文或外文出版品,而且題材限定在「藝術品(包含古文物、博物館藏品)」的話,銷售成績從高到低的推測如下:

市場銷售預測
階層一:第三類解說類
階層二:第四類文集類 & 第五類工具類
階層三:第一類單一作品集 & 第二類圖錄類


小註解D:解說類圖書最容易接近閱讀市場需求

至於這個結果是怎麼計算出來的,首先是以解說類圖書是屬於最接近閱讀市場需求的出版品,例如佛像的分析?或是你要怎麼看懂林布蘭等等的書,都是從一般觀眾對於藝術的需求、問題去下筆,自然地出版市場銷售反應會比較好。
而第四類的文集,往往是藝術出版社最常被提案的,另外第一類作品集偶而會出現,但是最大宗仍由畫廊出版居多。在歐美、日本,若是已經過世的藝術家,年代屬於近代與古代藝術家作品集,多由藝術出版社以系列形式來出版,例如塔森與T&H這類出版社。

小註解E:倒喇叭型的銷售現象
 
文集類內容以藝術史的書寫銷售機率,比評論有機會賣一些,因為前者比較容易有做為教科書、研究基礎的需求。至於評論也不一定都不好賣,但是以百分比來說是非常少的,除了幾位大評論家的著作除外,例如約翰‧伯格、蘇珊‧桑塔格的書在全球賣翻就是一個市場佳例(更是孤例)。

其實這種銷售比例(好賣的很少種,難賣的佔絕大多數)跟圖錄、單一作品集也很接近。例如經典藝術家作品即從維梅爾到畢卡索,這些耳熟能詳的藝術家作品及賣得多,但是當代藝術家要有這樣的成績,極少見,即便市場明星如草間彌生的作品集,賣得好的卻屬她的具有傳記風格內容的文字書。

以上兩類的銷售結構圖如果做成比例圖,銷售量最多的種數是很少的,但是銷售量很差的其實佔了絕大多數,就變成註解所說的倒喇叭形結構。

第三步:出版者、作者可以做什麼樣的努力去促進書的銷售?

前述談到的藝術書種類,不管作為藝術人的你想要出版哪一種書,努力的方式有三點建議:本業要夠努力、願意與他人溝通、持續不斷的書寫!

第一點:本業要夠努力

主旨只有一個:藝術人要出書,不要想著賺錢!
投身藝術產業,大致有三種類型的角色,一個是生產(藝術家)、一個是行政(館員、評論人或各類研究員)、一個是銷售(經紀人與畫廊)。讓你安身立命的都是本業,本業才是第一位,至於出版往往是兩個情況使然,一個是自己想要做職涯成果的整理,一個是他人希望為你的從業成果做整理。所以,在本業沒有累積的情況下,前述兩種出版情況都不會發生,那麼還是把本業做好再來想出版!

第二點:願意與他人溝通

在前面幾篇的分享中有提到一句話,個人認為藝術圖書是作者本位主義最強的一類型圖書。因為前面的五種分類中,大概只有的解說類與工具類圖書,可以比較讀者角度出發。即便是這樣,其他類型的出版品,還是有許多空間可以增加與讀者的距離。
例如圖像類為主的書,在設計、裝禎、文字大小等如何方便讀者使用。文字類為主的書,設想讀者的需求、針對社會趨勢提出問題意識、如何清晰有條理且文字清楚地傳達個人意見,都是增加圖書的讀者友善度,這就是一種願意與讀者溝通的基本態度。

第三點:持續不斷的書寫

以圖像為主的書,讀者除了看圖,更需要的還是看文字說明,並且透過體貼的編輯方式,讓讀者看到作品的種種價值。至於文字書就更是基本功,持續地累積書寫,這種實踐過程會讓自己磨練出一種「幹練」,包含對他人訴說事件的熟練,以及整理事務邏輯的能力,除此之外,書寫中需要的種種創意都會在實踐的過程中不經意的發生、出現。

小註解F:做好基本功,培養自己的讀者
 
做好上述三點基本工作之後,如果志在出版,唯一要做的就是永遠心繫讀者,持續的分享與培養自己的支持者、閱讀者,透過可用的種種社群平台來發聲,一定會有人看到,也會有人支持,一步步累積之後,才可能在最後出版品付梓時,轉化成支持圖書銷售的市場力量。

出書畢竟只是個印刷與通路的動作,當代的消費者並不會馬上收到訊息就買你的書,都是需要透過作者本身累積的網絡去與讀者產生連結、讓他們期待出版,然後才有可能下手購買支持你的書。所以,在你對於本業與內容的自我經營足夠廣泛和紮實的前提之下,出版這件事情才能對這些網絡進行成果的收穫。

最終,難聽的話,說一次就夠,畢卡索在二十世紀只有一位,出書要先靠自己累積支持者群體,而不是奢望出版社能夠創造什麼樣的光圈和市場,看看一般圖書市場,這個邏輯也是相通的,不會因為藝術產業的內容而有別,因為,這是出版業(不是藝術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們)想要出書,請問‧‧‧ 藝術出版業務問答集系列之五: 藝術人想出書,與出版社的往來該注意哪些事情?

本文立場從作者角度出發,跟一般出版社差別不大,不一樣的反而是藝術家的著作內容,有其特殊性。 (其實比較特殊的是人,特別是一些藝術家才會有的特別需求與想法,而不是出版品啊!) 該注意的三個大方向 方向一、跟你(藝術人)對口與工作的人怎麼做事情? 方向二、合約(白紙黑字的東西,就是可用來抵制任何一方想耍賴的時候!) 方向三、設計(從版型、封面到印刷條件和印刷品質,藝術人追求的質感與出版社的想法有落差怎麼辦?妥協基準在哪裡?)

如果我不出版這本書,中文世界大概也不會有別家了。_____一篇策展公司的微信公眾號的專訪

今年夏天,一個偶然機會認識了來自上海的一位專門從事文創產業的商業展覽的專業人士。因為共同好友的關係,她拿到了《創造展覽》這本書,在台灣旅遊的最後四五天,這本書變成她的床頭書,到花東度假的時候,也是快速的、認真的讀著這本書,在第二次會面的時候,她對這本書與我的工作,提出了許多的疑問和討論。並且,這個疑問,她回到中國之後,繼續往下延伸、繼續深入問題,幾次來回的溝通之後,完成了這篇長文。

《原創的真相》一書封面設計與印刷 (PART 2)

PART2. 從一檔展覽談起《原創的真相》的封面設計  2018年底,上海有一檔由企鵝藍燈書屋所策劃的一個展覽:上海1221 - 企鹅兰登书籍封面设计展 Penguin Random House Cover Design Exhibition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