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如果我不出版這本書,中文世界大概也不會有別家了。_____一篇策展公司的微信公眾號的專訪


今年夏天,一個偶然機會認識了來自上海的一位專門從事文創產業的商業展覽的專業人士。因為共同好友的關係,她拿到了《創造展覽》這本書,在台灣旅遊的最後四五天,這本書變成她的床頭書,到花東度假的時候,也是快速的、認真的讀著這本書,在第二次會面的時候,她對這本書與我的工作,提出了許多的疑問和討論。並且,這個疑問,她回到中國之後,繼續往下延伸、繼續深入問題,幾次來回的溝通之後,完成了這篇長文。



這個訪談的過程,我因為提問者的認真,與對讀者負責任的態度,讓我學到很多。文章很長,卻是一種整理了創業、藝術界與出版市場的綜合問答集。


全文簡體版內容在此:https://mp.weixin.qq.com/s/B_YE_zEyfLIlmqqP6Az4iA


以下為繁體中文化之後的內容

愛展示---專訪獨立藝術圖書出版人陳柏谷:如果我不出版這本書,中文世界大概也不會有別家了。

專訪人:梁亮
公眾號:朕知道了
日期:2019/9/3
閱讀時間長度:20分鐘


緣起

一個多月前,正好有機會去了次臺灣,好友Ivy送了我《創造展覽》這本書,看到目錄就覺得如獲至寶,雖自稱文創策展人,但從來沒有系統總結過自己做事的方法論。本書非常詳實地梳理了整個創造展覽的工作環節,方法和流程。在台期間有幸結識了出版人柏谷老師,他剛認識你的時候甚至有點害羞,但當他打開話匣說到跟出版相關的事情時,兩眼是放光的,無論身邊朋友如何暗示他時間已經不早了,他以絲毫不察覺的那份可愛回應著大家...

以下為採訪陳老師的對話整理,借此機會分享給已經從事這個行業,或者更多需要瞭解這個行業的朋友們。


陳=陳柏谷

-

問:在成為獨立出版人之前,您從事什麼樣的工作?

陳:之前大約有十五年的時間在視覺藝術領域內工作,主要有視覺藝術、展覽、兒童藝術教育、藝術市場資料庫、藝文講座與廣告企劃相關的內容。跟出版結緣也是借著從一開始的展覽合作、圖書行銷、講座內容規劃,到後來有越來越多時間擔任媒體集團董事長的特別助理,以及圖書、媒體等多個工作團隊的管理。

-

問:什麼緣由促使您想出版這本書呢?

陳:如前面所提到的,因為身處藝術產業,又兼顧媒體工作,展方與承辦單位往往是有交流過往的客戶。因為本身還有出版部門負責人的身份,這個身份也帶來了許多與展覽公司、美術館、畫廊合作與業務交流的機會。在這些交流和工作中,我發現本地的展覽產業雖然已經發展二十多年了,但是在策展的基本工作上,仍存在許多不合理之處,或是與觀眾需求相反的業務方向。

例如,展示說明的語言、策展概念的呈現方式與表達的完善度,等等。此外,展覽工作的分工與側重應該依照展覽類型做調整,而非只有一種方式——並不是把東西放進展示櫃、掛上牆面,打好燈光就結束了。

除此之外還有展覽執行團隊內部的工作方式也值得詬病。展覽是一種團隊合作,但在業內,不論大小展,表面上各司其職,但是一個普遍現象是各“私”其職(且不論是否推諉,或因品質要求不一等原因)——大部分團隊在得到分工後只處理自己部門內的事情。團隊合作的氛圍稀薄,有管理概念的主事者也少,策展人只負責選作品與寫一篇文章,執行過程中的很多功能與工作標準都因為缺乏相應知識參照,而自我限縮或是自掃門前雪,造成了許多觀眾要麼越來越不看展覽,要麼越來越走馬觀花地看。在這些觀察的基礎上,當我在國外旅行時發現這本書以後,便覺得有中文化的必要。

-

問:跟我們說說《創造展覽》這本書的出版過程吧?有什麼值得分享的嗎?

陳:這本書是我在2015年擔任《典藏》雜誌出版部總編輯時,于海外旅行時在書店看見的。原本希望可以在“典藏”出版,但也因前面所說,我在擔任出版部總編輯時還身兼另外四、五個職務主管,同時也是公司負責人的特助角色,眾多業務纏身,所以沒有辦法親自來執行出版這本書。

出版業務的流程有其一定規範,得先由出版部門同仁負責研究這本書的大致內容,然後取得其他編輯認可,進而向社長取得出版許可與經費的承諾,才能出版。我只能在一旁處理自己身上的業務,同時催促同仁往前進,讓這本書可以落實出版進度。

不過,關於此書出版一事所對應到展覽產業的需求,以及行業對這本書的認可,基本上都在我自己的理解和經驗之中。即使分享了概念,同仁還是會先把自己手邊的業務完成,不見得會對此書有太大的興趣和投入。

在這個過程中我與同仁產生的認知差異在於,當你把一份工作當成只是一份領薪水的職務,對整個產業沒有理解、好奇、觀察、探問,要如何知道到底這個產業需要什麼?其中會有怎樣的問題和商機?在這種思索下,我離職創立了自己的出版社,因為我篤定如果自己不出版這本書,中文世界大概也不會有第二家來做這個事情了。

這本書對我來說,算是一個創業作品,也是先對藝術產業發個聲音,告訴大家,其實展覽工作可以怎麼做,同時將經營管理與團隊合作重要性的認知推廣到行業中。

-

問:《創造展覽》裡值得大家瞭解探尋的都有哪些重點呢?

陳:這本書的覆蓋讀者群,其實遠比名字本身提供的範疇要廣得多,並且實用性很強。對建築、平面設計、環境美術設計、工業設計、數位媒體、燈光與劇場、室內設計或景觀建築等領域的工作者或愛好者來說,《創造展覽》都是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源。

展覽是一種涉及無數學科、各種實體材料與知識內容的工作,但是本書的目標是為了説明觀眾更加完整理解複雜的題材並從中獲得樂趣,所以內容涵括了主題發想、展品設計到布展、開幕甚至到撤展等各個階段,一應俱全。因為,博物館作為一個趣味與意義並存的產業,如果您有志於此,而且勇於創新與喜愛挑戰,這本書就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此外,本書是以專案管理的角度來看博物館展覽工作,並且從展覽的不同工作,分工都獨立出來說明、分享經驗,還有傳授執行業務時會遇到哪些問題,該怎麼面對、如何解決。它不是一本單純的工具書,而是富有邏輯綱領和思維內涵的指導型書籍。

透過一個個籌展階段的說明,引導讀者理解到創造一個展覽在不同時間該有什麼準備,會遇到什麼難題,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工作方法和技巧來應對籌展每個時期會遇到的疑難雜症。

當然,就算您既非從業者,也未必往策展行業發展,哪怕只是一個學生這本書也仍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創造展覽》通篇環繞著“展覽是一個需要高度團隊合作、明確分工與分層承擔責任的大型專案”與“從構思到設計展項都要顧及到觀眾的需求和體驗”兩個主要宗旨展開講述;同時兩位作者在書中不斷鼓勵大家找出創新的方法來面對問題,搭配上百所博物館、展覽機構和公司專業人士的經手案例和心得,展示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個個散發著“良善”、“分享”與“體貼”等特質和生命智慧的籌展故事。放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十分有啟迪意義的。

-

問:目前大家對這本書的回饋是怎樣的?

陳:目前讀者的反應,以來自兩個領域的居多,一個是商業經營管理的讀者,一個是藝術產業從業人員。商業領域的讀者會很驚訝,這裡面的內容與他自己的職涯遇到的問題十分貼近,重點是提供了許多重要的態度,在日常工作中是很有效的參考。

藝術產業的讀者則是會感到好奇,展覽工作還可以有這樣合理、明確的工作方向來進行,而且在人治主義居多的藝術產業,這本書在流程與方法學上的建議,往往可以讓他們產生更多更有效益和並堅實工作立場。

-

問:說回到您自己吧,請問您個人平時愛看什麼書或展?或者有另外的副業嗎?

陳:我的主要愛好是科幻電影,閱讀則以商業管理、勵志、各種雜誌、民國初年文學為多。平時有空,只要是展覽都看,不能說愛,就像是一種必須品一樣,哪裡有重要展覽,就得想辦法去看。

目前我還有四個兼職:一個是幫一所大學美術館的出版業務擔任編輯顧問;一個是幫某非營利組織的藝術類型基金會擔任一個出版計畫的總統籌;第三個是擔任一個中國茶茶行公司的顧問,針對行銷以及管理上的問題提出建議;最後才是一位年輕水墨藝術家的非全職經紀人。

這麼多的身份、副業,聽上去都令人十分敬佩羡慕,那麼您認為現在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了嗎?或者有什麼長期目標?

陳:事實上,我是一個沒有什麼人生目標的人,原本認為有機會一直工作到退休,但是後來對前公司與負責人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觀察之後,慢慢形塑出自己對於工作生涯的想像。

我希望能夠做的事情是,通過身處藝術產業能更瞭解藝術的美好,讓自己的生命比較充實,生活有所改善。不過,一般人可能較難有這個機會,或是當他們想要進入藝術的世界,常常會覺得艱澀、困難,甚至覺得藝術圈太高傲。那麼,有什麼樣的服務或產品,可以説明他們更快地接觸、更簡單地理解,更體貼地認識所謂藝術的美好呢?

出版與教育是一個我個人比較可以施力的方向。也因為我在藝術與出版兩條路線上的綜合經驗,針對這個方向的努力,可以自立與立人而成功的可能性會比較高——不過這也可能是我自己太過理想性的想像,現在還在努力和累積當中。

-

補充:未來出版計畫

陳:接著《創造展覽》之後,接下來共有五本書將會在三年內陸續出版。以一年兩本的進度上市。先說說一年兩本的安排。

首先,由於個人出版社的人力有限,加上我還有其他的單位任務,但是都圍繞著藝術與出版的相關工作,一半以上會跟自己的出版社有關係,這其中包含展覽業務、藝術家經紀、演講、出版社的社群媒體帳號的內容經營等等工作,書的編輯其實是大概約占全年度工作時數不到十分之一。

其次是等於每半年出版一本書的超慢速度,一方面可以讓我有書籍上市前三個月,上市後三個月的行銷時間。因為每一本新書的黃金銷售期,其實是上市的第一個月到第三個月之間。而上市前的預告與暖身則是第二重要的時間段,如何讓孵育讀者的期待,在上市後才能回饋在銷售上。

第三階段則是新書三個月後到一年之間,這個時期考驗的就是圖書本身的編輯品質、已購的讀者口碑如何,是否願意推薦出去?所以第三階段是消費者的回饋,讓銷售時段可以延續下去,而這個也就是真正測試著當初引進這個產品,出版社是否選對了商品,能否損益兩平甚至獲利的關鍵。

目前已經確定的出版規劃,包含創造展覽在內有六本書。前面提到一年兩本,而書與書之間也有不一樣的步驟,通常一本是工具書、一本是觀念書。

工具書便是極度講究實用、要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值可以傳承,通常內容多頁數也多。觀念書,則是針對業界內部,可能積非成是的觀念,或是已經形成一股無法忽視的伏流,卻還沒有被好好地說清楚的趨勢,這一類的書就講求輕薄短小,廢話少或是能夠輕鬆地把難以理解的觀念說清楚。

依照上述的兩個方向,結果是什麼樣的書單呢?

第二本,將在2019年10月30日上市,是一本英國藝評人所寫的,輕薄短小的新書,原文書名:Beg, Steal and Borrow: Artists against Originality。我選取的繁體中文版書名為:原創的真相 藝術裡的剽竊、抄襲與挪用。這是一本破除在當代藝術裡,「藝術家都要有大量原創性」的迷思,同時建議我們可以現實地放寬思考,「創作中如果借用其他人的觀念,也可以是好作品」,同時搭配著著作權產生的歷史故事和今日應用上的許多模糊地帶和衝突。

第三本書,回到工具書常見的大部頭配備,總計中文翻譯接近二十七萬字,書名是:ART/WORK: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nd Do) As You Pursue Your Art Career。目前我還沒有很好的中文名稱,預計在2020年中國新年期間出版。

這一本書,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如同它的副標,藝術工作者(可以很廣義的)的職業生涯中,有沒有什麼工具、資源可以武裝自己,讓自己有辦法生存下去?這本書就是這樣的生存工具百寶箱概念,提供創作者一應俱全的軟硬體知識。而內容不全然都是「制式教條」,相反的,全書有一半的文字是來自美國藝術產業從業人員,超過四百多人針對各種在專業領域中會遇到的問題的訪談、經驗談、語錄。

第四本書是:COPY THIS BOOK——An artist's guide to copyright,這是一本教導數字時代的藝術創作者如何專業「複製」的教戰手冊,跟第二本書一樣的領域,但是進入實戰階段,教導讀者如何抄襲卻又能符合情理法!

第五本則是一本小書,書名是:Playing to the Gallery: Helping Contemporary Art in Its Struggle to Be Understood,專門挑出藝術殿堂,美術館、藝術市場裡種種荒謬不合理的現象,把藝術從高級、上位的位階拉下來,以幽默、戲謔,卻又能讓人恍然大悟的方式,既説明讀者也幫助藝術家自己,去理解進而真實的欣賞藝術的真相,畢竟藝術追求的順序「真善美」的第一位是「真」,不是嗎?

至於第六本,可以說是我自己出版社生涯第一階段的終極成果,也就是引進翻譯出版的階段暫告一個段落。因為第六本書在大陸也有簡體中文版,書名是:A 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Art。在我二十多年前還是個大學生的時候就讀過這本美國的出版品,目前它已經是第十一個版本了。

對我而言,這本書可以說是藝術產業裡的書寫教學聖經。我相信,進入藝術產業,不管是從業人員、創作者,甚至是退休之後的業餘人士,閱讀這本書都可以有許多的收穫。更何況,中文世界裡面與藝術有關的工作者人數,持續在增加,這本書可以為這群人打下最堅實的基礎。一方面,簡體中文版因為無法大量在臺灣銷售,因此繁體中文版也仍然有其出版的必要。

完成了上述的出版品計畫之後,中程目標其實是未來的五年之內,希望以中文自製出版品來做為主要出版方向。而不再是只有引進外語的內容,而是希望把前面第一階段工具書與觀念書中所學到的種種實作方法,應用到中文世界裡的藝術題材,包含兩岸故宮的內容、台灣的國寶,能否用一種世界通用價值的語言來訴說,能否跨越出專業讀者的小圈,讓非藝術專業人口也想讀、愛讀,進而理解到中文世界裡的藝術內涵同樣豐富,並且跟得上時代,那就是詮釋方法要做很大的調整。

進而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帶著自製書籍,能夠到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參展,甚至將版權賣出,這會是我的中遠程的目標。

-

問:您剛也提到了一些對藝術或策展行業有興趣的年輕人,那麼對於目前的策展從業者或後來者,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分享嗎?

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把每一個觀眾都當成自己、自己的雙親、自己的小孩,或者如果是自己帶著外國朋友來的時候,會怎麼看?會希望看到什麼?看了會有什麼感受?把這些疑問放在每一個做展覽的環節,就不會忘本。這個「根本」就是,我們都要先是一個參觀的人,才會是一個做展覽的人。

而對於後生們,無論就業還是創業,我個人有三個建議:

第一、請先清楚徹底的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一個人。自己是否對於每件事情,都無時無刻想要怎麼做好,而不是想著怎麼休息或放假的話,才能去考慮創業這件事情。

第二、先做好存錢的習慣與理財的規劃。未來,創業時就算要跟銀行貸款,也要有能力提出抵押品。至於找股東與募資,不是不好,而是當你能夠把每一分錢當成是自己的錢在花,認真而且負責任地花,這樣你才有資格跟人家要錢,否則永遠都是拿別人的心血來建立自己的生命經驗,不管是不是創業最後失敗了,這是既不負責任也不道德的行徑。

第三、對於你想從事的產業,請投資足夠的時間與品質去理解其運作。例如我有兩個產業要理解,一個是藝術,一個是出版。我就得理解這兩個產業分別的龍頭企業都有誰?有沒有機會進去工作和學習?這兩個產業的結構是什麼?有什麼地方相同,在什麼地方有交集,又有什麼地方不一樣?

盡可能在創業之前,給自己“蹲馬步”的時間,好好觀察與累積對這個業界的認識。如果有足夠的思考,你的腦海中自然會慢慢顯現出,創業之後可能的產品路線和創業的方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原創的真相》一書封面設計與印刷 (PART 2)

PART2. 從一檔展覽談起《原創的真相》的封面設計  2018年底,上海有一檔由企鵝藍燈書屋所策劃的一個展覽:上海1221 - 企鹅兰登书籍封面设计展 Penguin Random House Cover Design Exhibition 2018

你說奈良美智是插畫家嗎?_______ 不要命了你!

你說奈良美智是插畫家嗎? _______ 不要命了你! 圖說:2019年9月香港保利拍賣於台北舉辦的預展,展出奈良美智的立體作品。(攝影,陳柏谷) 最近藝術圈內對於奈良美智的展覽,有一些「資深」藝術家進行大力批評。在此之前,好友問我你會去看展嗎?我說我會,為了知道人家展什麼,但不是因為喜歡,而且我加了一句話,我認為他屬於插畫藝術家。好在這位好友不會炸開,也沒有直面批評我,但是他自己還是很喜歡這位藝術家的作品。 ( 以下,我不會用奈良來簡稱,因為奈良是我很喜愛的城市,簡稱會搞混,更覺得對奈良這個古老都市很不敬 ) 。 幾天之後,好友把前述資深藝術家的批評言論轉給我看,看完之後,其實批評的論點無法說服我。所以,我把自己的看法重新整理一遍,用說的說給他聽,好友說,你應該把他寫下來,因為你用講的,我沒辦法轉給人家聽啦! ( 所以產生以下兩千字的碎念 ) 以下,我就做一個簡要的整理,其中,有一部分是挑戰我自己對其評價的插畫藝術家之說,一部分是整理奈良美智和當代、藝術、世界三個名詞的關係。當然,這些都是極度個人的意見 ( 偏見 ) ,而且沒有對奈良美智作出背後各種足夠的「內幕研究」,單純是從作品來談。而這裡的言論,重要的是「怎麼思考與怎麼說」,並且希望大家也可以對這個藝術巨星的現象,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這是個積累了很久的巨星,無誤。 目前奈良美智從拍賣會與周邊衍生性商品,不只是亞洲,在全球的藝術市場上也是超級巨星無誤。但是巨星怎麼來的,不是短期產生的,其實是有幾個基本條件,第一個是作品風格 ( 高辨識度與親切度 ) 。第二個是作品的數量。最後則是時間持續地累積,不斷地滾動,市場推動知名度,知名度再來回饋市場交易。但是這些,從他出道到現在,也過了將近四十年,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喜歡看那些看著他的作品的人的行為舉止,更有趣! 個人幾乎都是在拍場看到他的作品,彷彿他是拍場必備展品 ( 台北展覽經臉友補充,一檔在北美館的:越酷東京─日本 MOT 當代精選, 2011 年七月,以及關渡美術館的這次除外 ) 。所以,他的作品給人的印象,不是他畫了什麼,更多時候我是在觀眾的背後看著他們的眼神、表情,還有對著奈良美智作品的動作,那種「喜愛和崇拜」。我有時候會想,如果這個人沒有這樣的市場價格,是否會有這麼多的粉絲群? 但是,排除掉崇拜明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