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們)想要出書,請問‧‧‧ 藝術出版業務問答集系列之一: 往往是從一通不明來電或mail、未知的LINE或Facebook傳來訊息開始的!

午後未接來電

離開前一家藝術出版社已經多年了,卻在某日下午接到兩通未接來電(LINE)的。打來的是位資深的藝術家,之前因為公部門專案合作過,加上有展覽資訊總是會希望前公司的媒體可以配合報導(不管是廣編還是採訪),總之他同時也是一位非常入世也了解產業的大學藝術系所教授。



大概這位長輩不知道我已經離職,總之還是要回電,再次聯繫上之後,他大概先講了他的需求半個小時左右。終於有個空檔,我回問他這次怎麼來找我呢?老師回答,啊就你們老闆(其實已經是前老闆了)跟我講了一下,就說要先來找你談,我這時也才恍然大悟!(心中有種可愛、親切,雖然狀況有點混亂。這又是一種藝術圈少有的人情味!)

欲言又止、直言而止

往往來提問的對方,不見得會把話說清楚,這個不清楚有兩種!第一種是他們對於權益不能先講明,免得到時候有不想負擔的成本,又得吞下去怎麼辦!第二種是他們對出版流程不清楚,雖然有想法,想先聽聽出版社的意見。

還有一半的情況是,來問的人有可能層級不高,是上級授意來問的,或是代表組織來諮詢的,而且大多對出版的流程不會太熟悉,所以往往東問一句、西扯一段,而我們就得從對方「關鍵的隻字片語」拼湊出實像,同時心裡OS:「你到底想幹嘛?」

由於我個性相對直接,在聽了許多需要旁敲側擊的線索之後,會先吐出一句階段性結論,並請對方確認:「您想要的是○○○○,這樣嗎?」然後對方很常這樣回答:「也不一定是這樣啦,這也要你們同意,不過大致就是你說的○○○○這樣子。」(心裡想,還好我早問。不然我整個下午就毀了!)

從合作到分工(包含分錢)!

回到前面的場景,在快刀斬亂麻地一句話確認後,原來這位教授是代替美術館詢問,一本某藝術主題的專書想與出版社合作?要怎麼開始?從預算到標案規格,從印刷費到版權頁怎麼寫,雖然是「合作」兩個字來講出版,卻有各種可能性。

整體架構可以非常粗略的分成以下兩種情況。第一種:我(提案方)負責前段,你(出版社)負責後段,至於這個「段」怎麼分,之後再議。第二種是,我(提案方)可以出多少錢,你(出版社)又願意出多少錢?接下來就是在多少錢與什麼工作之間來來回回,短則半年,長則五年、十年才會出版這一本書。

藝術出版與一般出版相同又相異之處

而在藝術圈裡談出版的狀況與一般出版有兩個比較不一樣的地方:
第一、來談合作的提案方大部分自己會有個底,自己多少也要帶筆錢來!
第二、往往出版後要的是書的上市與宣傳銷售,不是後續的銷售收入的回收!
以上兩點都跟「藝術是小眾」這個觀點有關係。

除此之外,提案方以很常覺得要出版的書不見得會賺,所以不談收入,就談支出的分配。或是,認為個人力量小,如果能有出版社加持,新書的宣傳效果才有可能夠大,甚至可能可以賣到回本(這比統一發票頭獎還少見)。

還有一種特殊人種,就是自我感覺極度良好,覺得讓出版社出他的書是他給予的恩惠,出書肯定賺錢,基本上費用要出版社全包!問題是他的想法,也不一定全錯喔!我們後續將會討論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設計元素 展覽是一種敘述與安排「內容」的場域。 在設定的空間中,如同在封面上俯瞰的展場,我們劃分、區隔、安排,和擺放所有「訴說」的位置;考慮「觀展的方向」和「出入口」。

我(們)想要出書,請問‧‧‧ 藝術出版業務問答集系列之三: 我們(藝術家、藝評人、畫廊甚至是美術館)想出書,跟出版社要怎麼談?該準備什麼、注意什麼事情?

本篇只有一個重點,就是提案人要去找出版社提案前,該準備什麼東西的建議! 不過,在談到準備的東西之前,要先回答兩個問題,而這肯定也是出版社必須要問的,如果沒有問,嗯,那麼有兩種可能: 一、來開會的編輯不是很有經驗,因為這兩個基本問題,會大大關係到合約的方向、出版品編輯、宣傳的方式。 二、出版社也只是聽聽看,沒有很在意,基本上持觀望甚至否定的態度來接觸。 問題一:為什麼你要做這件事情?與問題二:你想透過出版得到什麼?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看到這個Superblue會以為是超級憂鬱,我想應該不是吧,但是沒有找到該公司名稱的解釋! 這是一間由佩斯畫廊(PACE)與超級富豪Laurene Powell Jobs(對啊,就是賈伯斯的遺孀)所資助成立,地點在邁阿密的新公司。主要業務是專門與創作沉浸式藝術的藝術家和團體合作,然後將其作品整合成展覽推銷到全球各地: https://www.superblue.com/ 沉浸式藝術(中文其實還沒有真正的完整定名)到底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在實體空間中創造出一種類似夢境、幻境,追求強烈、刺激、諧和的聲光與感知刺激性的作品;所以需要將1.空間 2.光 3.色彩 4.造型 5.聲音 等幾種元素整合成一個能讓你在現實生活中體驗超現實感受的空間。這很像近幾年在台灣火紅的teamLab(也在Superblue合作的藝術家名單中)的作品。 看到這家公司所合作的基本上都是成名,甚至有一定程度,在全球商業市場上已有成功基礎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有幾點共同特質,或許也可以歸納為其成功的基本要件: 1. 刺激面相追求的是,人類五感的共同感知。(展示追求的是感官享受或刺激,極少需要讓觀眾走進展場還要閱讀大字報的) 2. 聲光色形等條件都有一種高度的協調性。(有的甚至可以說一看作品就知道這是哪一位藝術家的,特性鮮明) 3. 技術成熟且能夠完整襯托出展示品質。(至少做到不會讓人分心,邊感受邊在角落看到接縫或膠帶,或是出入口處看到裝修缺口) 其實,台灣也有不少這個類型和領域的創作,從公部門館舍的展覽、民間展覽公司的作品到個別藝術家的創作都常見,多屬於科技藝術的領域,尤其在各種藝術慶典、藝術季中常看到。 只不過希望如果未來公部門發包這類需求的委託創作案時,或許可以先看看這家公司的合作藝術家名單,看看他們的個別官網與作品,減少展出後又被爆「抄襲」、「致敬」、「挪用」等等的爭議。 雖然科技藝術有各種「雷同」或相似度問題其實很常見,只不過創作者自己的拿捏分寸,最好還是參考一下敝社出版品《原創的真相:藝術裡的剽竊、抄襲與挪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539 ,應該可以減少一些創作方向和展現方式的爭議。 另外提供幾個Superblue代理的藝術家個別的官網,做得可真好! Es De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