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未接來電
離開前一家藝術出版社已經多年了,卻在某日下午接到兩通未接來電(LINE)的。打來的是位資深的藝術家,之前因為公部門專案合作過,加上有展覽資訊總是會希望前公司的媒體可以配合報導(不管是廣編還是採訪),總之他同時也是一位非常入世也了解產業的大學藝術系所教授。大概這位長輩不知道我已經離職,總之還是要回電,再次聯繫上之後,他大概先講了他的需求半個小時左右。終於有個空檔,我回問他這次怎麼來找我呢?老師回答,啊就你們老闆(其實已經是前老闆了)跟我講了一下,就說要先來找你談,我這時也才恍然大悟!(心中有種可愛、親切,雖然狀況有點混亂。這又是一種藝術圈少有的人情味!)
欲言又止、直言而止
往往來提問的對方,不見得會把話說清楚,這個不清楚有兩種!第一種是他們對於權益不能先講明,免得到時候有不想負擔的成本,又得吞下去怎麼辦!第二種是他們對出版流程不清楚,雖然有想法,想先聽聽出版社的意見。還有一半的情況是,來問的人有可能層級不高,是上級授意來問的,或是代表組織來諮詢的,而且大多對出版的流程不會太熟悉,所以往往東問一句、西扯一段,而我們就得從對方「關鍵的隻字片語」拼湊出實像,同時心裡OS:「你到底想幹嘛?」
由於我個性相對直接,在聽了許多需要旁敲側擊的線索之後,會先吐出一句階段性結論,並請對方確認:「您想要的是○○○○,這樣嗎?」然後對方很常這樣回答:「也不一定是這樣啦,這也要你們同意,不過大致就是你說的○○○○這樣子。」(心裡想,還好我早問。不然我整個下午就毀了!)
從合作到分工(包含分錢)!
回到前面的場景,在快刀斬亂麻地一句話確認後,原來這位教授是代替美術館詢問,一本某藝術主題的專書想與出版社合作?要怎麼開始?從預算到標案規格,從印刷費到版權頁怎麼寫,雖然是「合作」兩個字來講出版,卻有各種可能性。整體架構可以非常粗略的分成以下兩種情況。第一種:我(提案方)負責前段,你(出版社)負責後段,至於這個「段」怎麼分,之後再議。第二種是,我(提案方)可以出多少錢,你(出版社)又願意出多少錢?接下來就是在多少錢與什麼工作之間來來回回,短則半年,長則五年、十年才會出版這一本書。
藝術出版與一般出版相同又相異之處
而在藝術圈裡談出版的狀況與一般出版有兩個比較不一樣的地方:第一、來談合作的提案方大部分自己會有個底,自己多少也要帶筆錢來!
第二、往往出版後要的是書的上市與宣傳銷售,不是後續的銷售收入的回收!
以上兩點都跟「藝術是小眾」這個觀點有關係。
除此之外,提案方以很常覺得要出版的書不見得會賺,所以不談收入,就談支出的分配。或是,認為個人力量小,如果能有出版社加持,新書的宣傳效果才有可能夠大,甚至可能可以賣到回本(這比統一發票頭獎還少見)。
還有一種特殊人種,就是自我感覺極度良好,覺得讓出版社出他的書是他給予的恩惠,出書肯定賺錢,基本上費用要出版社全包!問題是他的想法,也不一定全錯喔!我們後續將會討論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