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1的文章

日前又出現一張差點拍價破億的波堤切利,這些留存到今天的古代繪畫,在藝術的世界裡,眼下還會有些什麼樣的議題和現象?

這裡說的古代繪畫 ( 或稱為古代經典大師繪畫等 ) ,不管東西方的古代藝術,針對一些保存時間三百年以上的繪畫作品。以下介紹,這些傳世的珍品在藝術的世界裡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一、現存數量結構:知名的很少,不知名的,其實也很少! 二、各種集約化情況:資源有限情況下,研究集中在知名的明星作品身上。 三、數位化的影響:高解析度影像與網路傳播,讓古代大師作品細節全球放送。 四、拍賣市場的表現:只有古代大師可以一併結合巨星地位與天價數字。 以下逐項說明,同時搭配新聞報導,輔助讀者們理解:   一、現存數量結構 由於時間久遠,傳世品因為各種原因 ( 天災人禍 ) 本來就稀少,加上今日鑑定技術可以搭配檢驗的科技進步,排除許多贗品之後,除了極少數收藏在私人手中,絕大部分包含精品都已經在美術館中。 為此,各大美術館其實都在思考,如果館中有這類型收藏,該如何活化,展示方法能夠如何更貼近觀眾!比如紐約大都會推出的《古代大師新看法》 ( A New Look at Old Masters ,連結 ) ,就是對館藏的歐洲古典繪畫與雕塑推出新型態展覽。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古典大師新展覽網頁 甚至一些私人收藏和美術館也在思考,歷史建築整修後的空間,可以如何更有機、有特色和聚焦的展出這類型藝術品,例如紐約的弗里克收藏 (The Frick Collection) 就將一批古代大師作品遷移到紐約麥迪遜大道上的布魯爾大樓中 (Breuer building on Madison Avenue in New York) ,具有強烈現代主義風格的空間,適合展示這類型作品嗎? TEFAF 歐洲藝博會為此在線上推出網路研討會,邀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前執行長、葡萄牙收藏古典作品的一所美術館館長及該藏品策展人共同討論這個議題,論壇連結: Old Masters, New Spaces: Historical Art in Modernist Buildings 。 TEFAF 歐洲藝博會(紐約)所舉辦的線上研討會WEBINAR 二、各種集約化情況 所謂的集約化,指的是知名度與投放資源程度兩件事情。 首先,知名度高與知名度低對於一幅作品來說,前者可能是建立美術史或是被用來定義與解釋美術史的名作;但是後者卻可能只是「館藏中聊備一格,甚至可以被送拍,以換取添購新...

從一本因為封面設計入選通路推薦,回溯思考出版社的責任編輯在發設計稿之前的「準備工作」!

上個月,由台灣最大圖書銷售通路博客來網路書店所挑選, 2010-2020 約十年內值得推薦的 365 本書,他們把這些素材做成萬年曆,其中有一本阿橋社的出版品,就在九月七日那一天! ( OKAPI 日日好設計萬年曆官網 ) 喜歡書與設計的讀者,很推薦去採購這本萬年曆,翻一翻可以感受這十年台灣的書籍平面設計的能量和趨勢。   博客來送來的這一份萬年曆,頗重,整體包裝有點像「3C」產品般的密合紙盒。 這裡標示著這份萬年曆的使用方法,以及它所收錄的書籍設計作品的年份。 上面小小的字寫著「日日好設計」,下方大字365,就是這本萬年曆的封面! 感謝博客來的 OKAPI 團隊選了這本書,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鼓勵,也同時感謝設計師呂期棠、排版師 JAY. Studio 為本書所投注的心力。不過,除了開心之外,由於我無法分享「什麼是好設計」,但是我可以整理幾點,對於書籍設計,一個業主、出版社角度、責任編輯的立場,該做哪些事情!?   以下是這些工作所整理成的二種資源,以及三份文件。   資源一、提供責任編輯本身對於新書內容的視覺化的、具體的想像 ( 這會影響方向 ) ,包含閱讀時的動作 ( 這會影響開本 ) 、想要什麼閱讀感 ( 這會影響紙張和印刷工序 ) 。   資源二、提供能讓設計師快速進入書的內容、世界的文件,包含新書的簡介 ( 自己的白話,不要貼公文 ) 、建議先閱讀的篇章或部分篇章摘要 ( 最好玩最重要最深刻的段落 ) 。   當你有以上的想法,也整理出上述的兩類型資源,那麼就得具體化變成三份文件給封面設計師。   文件一、設計說明書 文件二、閱讀檔案 文件三、合約或備忘錄   所謂的設計說明書,就是你對於這本書的具體「物理性」想像,比如長與寬甚至厚度,給一個範圍,如果公司本身沒有硬性規定的話,應考量內容本身要給讀者的感受,去設定尺寸。另外還有一種想像是「抽象性」或是「情感性」的想像,責任編輯身為一個把內容都來來回回整理多次之後,會是最熟悉內容的人。因此,封面會使用的是圖像還是其他素材?色彩會偏重哪個方向?哪一些要素是一定要的,或是有特殊條件的限制 ( 比如作者或翻譯書的原版規則 ) 。   第一項文件完成之後,接著要有...

如果回顧只是大集合,可以不要隨便回顧嗎?儘管有如此精彩的展品,但是仍然期待更好的展覽去呈現!

畢竟,回顧一次往往就要好幾年之後才會有,甚至可能是最後一次。所以,如果只有收集各種來源的展品,而沒有進一步研究發表與當下時代的新詮釋,這樣的回顧可能只有加速忘記。 接下來在談回顧展之前,想先分享幾件在台南市立美術館洪通的回顧展中所看到的精彩作品與局部,想分享的作品數量很多,以下共分四部分。 作品分享的第一部分: 這裡有三件作品,主要是彩墨、廣告顏料與圖畫紙所做成,並有裱框。洪通的作品大部分沒有作品名,所以在整理與分辨上,其實很不容易。加上,這些作品的創作材質,並不具有耐久性,未來在修復與保存上都將會陸續產生問題。     美術館的展覽類型中,有一種可以說是最勞師動眾,並且牽動社會網絡最龐大的展覽型態,就是回顧展。首先,要成立一檔某位藝術家的回顧展,除了藝術家本身的成就需要獲得一定高度的學術定位、社會普遍的知名度之外,展品往往還要從許多不同性質的來源取得。 收集展品的情況,除了少數藝術家的收藏單位數量少或是比較單純之外,多數都會牽動龐大的藏家網絡、動用到館際借件。加上,如果展出藝術家的作品是在拍賣市場上有一定實力、基礎的話,回顧展甚至會成為諸多借展單位或個人,為了讓藏品獲得、增加「展覽資歷」的戰場。 除此之外,如果沒有藝術家身後有執行遺囑或遺產的基金會來發起、學術機構自行研究的規劃案、美術館本身對於藝術史的爬梳所產生的展覽計畫,甚至是市場紅利的背景需求,那麼,一檔回顧展是不會憑空產生的!更不用談回顧展本身所需要的潛在或實質的經費需求。所以,得經歷過上述這些條件之後,才能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回顧展,是不是非常難得、珍貴?   作品分享的第二部分 這裡選了四件作品,比較特別的是那些立體的作品是用「雞母珠」所堆疊黏貼出來的。其他的除了廣告顏料以外還有鄉下過年寫書法春聯常用的紅紙。此批作品主要可以看到在作品的平面上,當洪通用了不同材質,圖像的體積感會讓所畫的圖象更加生動。 但是難得的機會,跟把展覽做到好,則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以下把所謂的一檔好的回顧展分成幾個層次來談: 第一級、大小明星作品集合 第二級、階段分明的創作史 第三級、當下時代的新詮釋 & 視覺理解的平權展示 第一級與第二級,其實是我們在各個美術館的回顧展中常看到的狀態。把收集到的作品,用創作年代的大範圍與數個創作類別,共同鋪排出一個藝術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