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如果回顧只是大集合,可以不要隨便回顧嗎?儘管有如此精彩的展品,但是仍然期待更好的展覽去呈現!

畢竟,回顧一次往往就要好幾年之後才會有,甚至可能是最後一次。所以,如果只有收集各種來源的展品,而沒有進一步研究發表與當下時代的新詮釋,這樣的回顧可能只有加速忘記。


接下來在談回顧展之前,想先分享幾件在台南市立美術館洪通的回顧展中所看到的精彩作品與局部,想分享的作品數量很多,以下共分四部分。

作品分享的第一部分:

這裡有三件作品,主要是彩墨、廣告顏料與圖畫紙所做成,並有裱框。洪通的作品大部分沒有作品名,所以在整理與分辨上,其實很不容易。加上,這些作品的創作材質,並不具有耐久性,未來在修復與保存上都將會陸續產生問題。











 


 

美術館的展覽類型中,有一種可以說是最勞師動眾,並且牽動社會網絡最龐大的展覽型態,就是回顧展。首先,要成立一檔某位藝術家的回顧展,除了藝術家本身的成就需要獲得一定高度的學術定位、社會普遍的知名度之外,展品往往還要從許多不同性質的來源取得。

收集展品的情況,除了少數藝術家的收藏單位數量少或是比較單純之外,多數都會牽動龐大的藏家網絡、動用到館際借件。加上,如果展出藝術家的作品是在拍賣市場上有一定實力、基礎的話,回顧展甚至會成為諸多借展單位或個人,為了讓藏品獲得、增加「展覽資歷」的戰場。

除此之外,如果沒有藝術家身後有執行遺囑或遺產的基金會來發起、學術機構自行研究的規劃案、美術館本身對於藝術史的爬梳所產生的展覽計畫,甚至是市場紅利的背景需求,那麼,一檔回顧展是不會憑空產生的!更不用談回顧展本身所需要的潛在或實質的經費需求。所以,得經歷過上述這些條件之後,才能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回顧展,是不是非常難得、珍貴?

 

作品分享的第二部分

這裡選了四件作品,比較特別的是那些立體的作品是用「雞母珠」所堆疊黏貼出來的。其他的除了廣告顏料以外還有鄉下過年寫書法春聯常用的紅紙。此批作品主要可以看到在作品的平面上,當洪通用了不同材質,圖像的體積感會讓所畫的圖象更加生動。














但是難得的機會,跟把展覽做到好,則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以下把所謂的一檔好的回顧展分成幾個層次來談:

第一級、大小明星作品集合

第二級、階段分明的創作史

第三級、當下時代的新詮釋 & 視覺理解的平權展示

第一級與第二級,其實是我們在各個美術館的回顧展中常看到的狀態。把收集到的作品,用創作年代的大範圍與數個創作類別,共同鋪排出一個藝術家的創作史,用藝術品的實際表現來敘述藝術家的創作生涯。有時候靜靜地走過展間,看著作品可以感受到一個生命在時代之中,變化的容貌。

但是,個人最為期待看到的是第三種。只不過目前除了陳澄波百二回顧展在台北故宮的展覽之外,目前沒有看到任何一個能夠表達如此型態和企圖的展覽。這個第三級的展覽所期望的,就是在收集作品與生命史料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去完成幾項使命:

第一、架構上:作品的意義定位。努力簡明扼要的說明,他的作品與其他同時代藝術家的不同、他的作品有何師承與脈絡,甚或對後輩的影響。這是讓觀眾在現場找到藝術家在這個社會、當地的藝術史中的位置。如同地圖一般,有了定位就不會茫然。

第二、說明上:作品的視覺檢驗!針對重要作品或是挑選代表性風格的作品,除了創作技法之外,還有進行局部的檢視分析、比較,讓觀者一目了然其作品特出之處。這就是所謂的以視覺來理解作品,追求一種展示教育的平權!

第三、新發現:下一步則是,好不容易收集來聚在一起的重要作品,就是美術館研究人員練習眼力、理論可供實證的大好機會。藉此試著證明以往學說論著所提到的觀點,甚至找找看有沒有未被發現的新事證。或是提出和過往展示不同的詮釋,以符合當下社會與觀眾的閱讀體驗。


作品分享的第三部分

第三部份的三件作品,除了前面幾件也有的水墨、彩墨、廣告顏料之外,還有油彩。除此之外,這幾件作品的視覺主題都特別明顯,雖然還是滿版的創作(素人藝術會有的構圖特色之一),但是可以注意觀察其沒有畫上圖案的空間,那是一種很自然保持下來的距離。















我以上述的幾點期待,邀請大家去看看目前正在舉行的洪通百歲紀念展。這是個非常棒的展覽,不過我指的是展品,並不是展覽。對於展覽,我很感謝看得到這些精品,但是也為展覽本身覺得可惜,可能由於諸多原因,從展覽經費、研究人力,到籌備時間都有限或不足的情況下,上述的第三等級並沒有在展覽中看到。

只是,更希望未來每個展覽承辦單位,能把「回顧展」當成一次可能自己一生的職涯中,唯一一次為這個藝術家辦的展覽。能這樣想,或許我們就不會「輕輕放過它」了!

以下從典藏的洪通年表來簡單羅列洪通(1920-1987)個展、回顧展的年份:

1976  美國新聞處林肯中心  洪通首次個展

1977  高雄市立體育館  洪通畫展

1987  美國文化中心(台北)  洪通遺作展

1990  香港漢雅軒  洪通畫展

1996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狂熱的生命──洪通逝世十年回顧

2010  桃園縣文化局  「原鄉之美──洪通的意想幻境」展覽

2020  台南市立美術館一館  「再現傳奇 — 洪通百歲紀念展」

以上資料來源:

【專題】風雲走過——洪通百歲紀念專題

【洪通專題】洪通年表  文∕黃茜芳  2020.04.27

連結:https://artouch.com/views/art-history/content-12506.html


作品分享的第四部分

最後則是展覽中很特別的兩區塊,一個是他的插畫筆記本。我沒看過這麼精彩的,張張都讓我著迷。其次是他的照片,由莊靈等攝影師所拍攝,既保留神韻,也保留了當時他身邊的環境情狀,彌足珍貴。














至於想看洪通的作品,還有一點點時間,趕緊到南美館去吧!

【再現傳奇 — 洪通百歲紀念展】

地點:台南市立美術館12樓展覽室G、展覽室H

展期:2020/12/19 10:00 ~ 2021/04/25 18:00

連結:https://www.tnam.museum/exhibition/detail/209

#台南市立美術館 #洪通 #原始藝術 #創造展覽 #藝術教育 #藝術家遺產 #展示方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設計元素 展覽是一種敘述與安排「內容」的場域。 在設定的空間中,如同在封面上俯瞰的展場,我們劃分、區隔、安排,和擺放所有「訴說」的位置;考慮「觀展的方向」和「出入口」。

我(們)想要出書,請問‧‧‧ 藝術出版業務問答集系列之三: 我們(藝術家、藝評人、畫廊甚至是美術館)想出書,跟出版社要怎麼談?該準備什麼、注意什麼事情?

本篇只有一個重點,就是提案人要去找出版社提案前,該準備什麼東西的建議! 不過,在談到準備的東西之前,要先回答兩個問題,而這肯定也是出版社必須要問的,如果沒有問,嗯,那麼有兩種可能: 一、來開會的編輯不是很有經驗,因為這兩個基本問題,會大大關係到合約的方向、出版品編輯、宣傳的方式。 二、出版社也只是聽聽看,沒有很在意,基本上持觀望甚至否定的態度來接觸。 問題一:為什麼你要做這件事情?與問題二:你想透過出版得到什麼?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看到這個Superblue會以為是超級憂鬱,我想應該不是吧,但是沒有找到該公司名稱的解釋! 這是一間由佩斯畫廊(PACE)與超級富豪Laurene Powell Jobs(對啊,就是賈伯斯的遺孀)所資助成立,地點在邁阿密的新公司。主要業務是專門與創作沉浸式藝術的藝術家和團體合作,然後將其作品整合成展覽推銷到全球各地: https://www.superblue.com/ 沉浸式藝術(中文其實還沒有真正的完整定名)到底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在實體空間中創造出一種類似夢境、幻境,追求強烈、刺激、諧和的聲光與感知刺激性的作品;所以需要將1.空間 2.光 3.色彩 4.造型 5.聲音 等幾種元素整合成一個能讓你在現實生活中體驗超現實感受的空間。這很像近幾年在台灣火紅的teamLab(也在Superblue合作的藝術家名單中)的作品。 看到這家公司所合作的基本上都是成名,甚至有一定程度,在全球商業市場上已有成功基礎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有幾點共同特質,或許也可以歸納為其成功的基本要件: 1. 刺激面相追求的是,人類五感的共同感知。(展示追求的是感官享受或刺激,極少需要讓觀眾走進展場還要閱讀大字報的) 2. 聲光色形等條件都有一種高度的協調性。(有的甚至可以說一看作品就知道這是哪一位藝術家的,特性鮮明) 3. 技術成熟且能夠完整襯托出展示品質。(至少做到不會讓人分心,邊感受邊在角落看到接縫或膠帶,或是出入口處看到裝修缺口) 其實,台灣也有不少這個類型和領域的創作,從公部門館舍的展覽、民間展覽公司的作品到個別藝術家的創作都常見,多屬於科技藝術的領域,尤其在各種藝術慶典、藝術季中常看到。 只不過希望如果未來公部門發包這類需求的委託創作案時,或許可以先看看這家公司的合作藝術家名單,看看他們的個別官網與作品,減少展出後又被爆「抄襲」、「致敬」、「挪用」等等的爭議。 雖然科技藝術有各種「雷同」或相似度問題其實很常見,只不過創作者自己的拿捏分寸,最好還是參考一下敝社出版品《原創的真相:藝術裡的剽竊、抄襲與挪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539 ,應該可以減少一些創作方向和展現方式的爭議。 另外提供幾個Superblue代理的藝術家個別的官網,做得可真好! Es De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