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日前又出現一張差點拍價破億的波堤切利,這些留存到今天的古代繪畫,在藝術的世界裡,眼下還會有些什麼樣的議題和現象?

這裡說的古代繪畫(或稱為古代經典大師繪畫等),不管東西方的古代藝術,針對一些保存時間三百年以上的繪畫作品。以下介紹,這些傳世的珍品在藝術的世界裡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一、現存數量結構:知名的很少,不知名的,其實也很少!

二、各種集約化情況:資源有限情況下,研究集中在知名的明星作品身上。

三、數位化的影響:高解析度影像與網路傳播,讓古代大師作品細節全球放送。

四、拍賣市場的表現:只有古代大師可以一併結合巨星地位與天價數字。

以下逐項說明,同時搭配新聞報導,輔助讀者們理解:

 

一、現存數量結構

由於時間久遠,傳世品因為各種原因(天災人禍)本來就稀少,加上今日鑑定技術可以搭配檢驗的科技進步,排除許多贗品之後,除了極少數收藏在私人手中,絕大部分包含精品都已經在美術館中。

為此,各大美術館其實都在思考,如果館中有這類型收藏,該如何活化,展示方法能夠如何更貼近觀眾!比如紐約大都會推出的《古代大師新看法》(A New Look at Old Masters,連結),就是對館藏的歐洲古典繪畫與雕塑推出新型態展覽。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古典大師新展覽網頁

甚至一些私人收藏和美術館也在思考,歷史建築整修後的空間,可以如何更有機、有特色和聚焦的展出這類型藝術品,例如紐約的弗里克收藏(The Frick Collection)就將一批古代大師作品遷移到紐約麥迪遜大道上的布魯爾大樓中(Breuer building on Madison Avenue in New York),具有強烈現代主義風格的空間,適合展示這類型作品嗎?TEFAF歐洲藝博會為此在線上推出網路研討會,邀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前執行長、葡萄牙收藏古典作品的一所美術館館長及該藏品策展人共同討論這個議題,論壇連結:Old Masters, New Spaces: Historical Art in Modernist Buildings


TEFAF 歐洲藝博會(紐約)所舉辦的線上研討會WEBINAR

二、各種集約化情況

所謂的集約化,指的是知名度與投放資源程度兩件事情。

首先,知名度高與知名度低對於一幅作品來說,前者可能是建立美術史或是被用來定義與解釋美術史的名作;但是後者卻可能只是「館藏中聊備一格,甚至可以被送拍,以換取添購新館藏的資金」。

至於投放資源程度,延續知名度的邏輯:受矚目的作品,投放在其上的資金、研究資源也相對豐厚,館方與贊助者都容易也願意為其掏錢,邀請學者進行研究。當然,如果是出現在拍賣市場上的古代畫作,作者的知名度也往往極大影響拍賣價格,其高低倍數的差距,遠遠勝過其他藝術品拍賣的類別。

近期一則新聞,甫於五年前創下全世界最貴藝術品紀錄的達文西《救世主》,在義大利境內那不勒斯也有一所教堂內,收藏著《救世主》的另一件臨摹品,作者雖然是不同人,也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了,這是Giacomo Alibrandi(1470-1524)。有趣的是,這件作品被偷之後雖由警方找回,但是收藏單位因為疫情關閉,並不知道自己被偷了,所以也沒報警,直到警方聯絡才知道:新聞標題與連結:A Naples Museum Had No Idea a Copy of da Vinci’s ‘Salvator Mundi’Had Been Stolen)


義大利警方所找回的救世主畫作,影片來源:Getty Images

 

三、數位化的影響

近年來電腦與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更使得古代大師繪畫有許多項重要發展:

1.從幻燈片改成光學掃描的攝影,讓作品細節可以更一覽無遺的被觀察。

2.高解析度網路圖庫的開放,要提升作品的普及度和知名度難度將低許多。

3.依據數位化的成果,博物館的古代大師藏品研究可以不斷推陳出新。

4.展覽型態從單純實物展示,在高度數位化之後,展示型態從平面跨向多元與多維。

5.以往是低單價當代作品為主的線上拍賣,古代大師畫作也開始出現了,特別也是因為疫情關係,例如佳士得去年底推出以古代大師作品為主的專拍:Old Master Paintings and Sculpture

跟上述議題有關的,是ARTsy前一陣子推出一個線上研討會,討論數位時代下如何處理與運用古典大師範疇的作品(Webinar Recording: Old Masters in the Digital Age,這個網頁需要填寫資料,不過並不用費用你就可以觀看影片。)

 


在七十幾分鐘的研討會中,與本文主題相關的兩大議題如下:1.數位時代如何創造與策劃古代大師作品的展示內容(Creating and curating Old Masters content for the digital age)2.數位媒介對於古代大師作品來說有何機會與挑戰(Digital medi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world of Old Masters),有興趣者可以依照影片目錄提供的時間點進行觀賞。 

四、拍賣市場的表現

作品數量稀少,每出現一件就是藝術界轟動的大事,而且,經過層層鑑定難關者到最後可以拍賣的作品,最終也只會有天價紀錄產生。不過這些天價的背後,到底是誰在買?ARTnews這篇新聞:古代大師的新品牌運動:為什麼一個看似快要被遺忘的收藏領域正在崛起?(New Branding for Old Masters: Why a Seemingly Forgotten CollectingCategory Is on the Rise

文中所提到的,並沒有歸結出原因,但是該篇報導下方的一串人名,也就是全球可以競標這些天價畫作的人,其實不只是作品數量稀少,連買得起的人也沒幾個,往往搶來搶去全球可能就在百人之譜。

而前幾天才剛拍出價格超過二十五億新台幣(原本有風聲說會超過一億美金,就是二十八億台幣以上)波堤切粒的肖像畫,其實也是這場國家級巨富的賽局標的。延續這個話題,ARTnews兩周前的報導就推出了:史上拍賣最高價的古代大師作品(The Most Expensive Old Masters Artworks Ever Sold at Auction),瀏覽一遍大概也都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藝術大師名號,林布蘭、透納、拉裴爾、魯本斯、達文西等。只不過現在新紀錄出來,波提切利也就躍上這個榜單的第三名了。

 


Alessandro di Mariano Filipepi, called Sandro Botticelli
Portrait of a young man holding a roundel
(C) 2020 Sotheby's

#古代大師 #藝術市場 #oldmasters #digitalage #artmarket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設計元素 展覽是一種敘述與安排「內容」的場域。 在設定的空間中,如同在封面上俯瞰的展場,我們劃分、區隔、安排,和擺放所有「訴說」的位置;考慮「觀展的方向」和「出入口」。

我(們)想要出書,請問‧‧‧ 藝術出版業務問答集系列之三: 我們(藝術家、藝評人、畫廊甚至是美術館)想出書,跟出版社要怎麼談?該準備什麼、注意什麼事情?

本篇只有一個重點,就是提案人要去找出版社提案前,該準備什麼東西的建議! 不過,在談到準備的東西之前,要先回答兩個問題,而這肯定也是出版社必須要問的,如果沒有問,嗯,那麼有兩種可能: 一、來開會的編輯不是很有經驗,因為這兩個基本問題,會大大關係到合約的方向、出版品編輯、宣傳的方式。 二、出版社也只是聽聽看,沒有很在意,基本上持觀望甚至否定的態度來接觸。 問題一:為什麼你要做這件事情?與問題二:你想透過出版得到什麼?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看到這個Superblue會以為是超級憂鬱,我想應該不是吧,但是沒有找到該公司名稱的解釋! 這是一間由佩斯畫廊(PACE)與超級富豪Laurene Powell Jobs(對啊,就是賈伯斯的遺孀)所資助成立,地點在邁阿密的新公司。主要業務是專門與創作沉浸式藝術的藝術家和團體合作,然後將其作品整合成展覽推銷到全球各地: https://www.superblue.com/ 沉浸式藝術(中文其實還沒有真正的完整定名)到底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在實體空間中創造出一種類似夢境、幻境,追求強烈、刺激、諧和的聲光與感知刺激性的作品;所以需要將1.空間 2.光 3.色彩 4.造型 5.聲音 等幾種元素整合成一個能讓你在現實生活中體驗超現實感受的空間。這很像近幾年在台灣火紅的teamLab(也在Superblue合作的藝術家名單中)的作品。 看到這家公司所合作的基本上都是成名,甚至有一定程度,在全球商業市場上已有成功基礎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有幾點共同特質,或許也可以歸納為其成功的基本要件: 1. 刺激面相追求的是,人類五感的共同感知。(展示追求的是感官享受或刺激,極少需要讓觀眾走進展場還要閱讀大字報的) 2. 聲光色形等條件都有一種高度的協調性。(有的甚至可以說一看作品就知道這是哪一位藝術家的,特性鮮明) 3. 技術成熟且能夠完整襯托出展示品質。(至少做到不會讓人分心,邊感受邊在角落看到接縫或膠帶,或是出入口處看到裝修缺口) 其實,台灣也有不少這個類型和領域的創作,從公部門館舍的展覽、民間展覽公司的作品到個別藝術家的創作都常見,多屬於科技藝術的領域,尤其在各種藝術慶典、藝術季中常看到。 只不過希望如果未來公部門發包這類需求的委託創作案時,或許可以先看看這家公司的合作藝術家名單,看看他們的個別官網與作品,減少展出後又被爆「抄襲」、「致敬」、「挪用」等等的爭議。 雖然科技藝術有各種「雷同」或相似度問題其實很常見,只不過創作者自己的拿捏分寸,最好還是參考一下敝社出版品《原創的真相:藝術裡的剽竊、抄襲與挪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539 ,應該可以減少一些創作方向和展現方式的爭議。 另外提供幾個Superblue代理的藝術家個別的官網,做得可真好! Es De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