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ARTSY大補帖第八篇!如果你是個體戶藝術家或員工數只有兩三人的迷你畫廊,請善用,抓緊數位工具的趨勢,用到徹底發揮到極致,在創造業績之前鋪好所有能夠通向交易的道路!

Artsy大補帖今天要分享的是他們一篇:三種線上展覽的行銷方法(3 Ways to Promote Your Exhibition Virtually)。連結:https://cutt.ly/UkJRU30

 

不過,當小編在重新整理這份報告內容之後,扣除ARTSY為自己的平台服務做廣告之外,還有六成左右的內容蠻值得參考的。為了讓整份文章可以提出更完整架構的數位策略,因此在融合台灣畫廊使用數位共具實際常見的問題之後,加上《藝術家的職涯管理術》一書內的資源整理成以下內容。

本篇內容共2200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

本文小目次:

前言、

第一階段(自我檢查)

第二階段(數位策略基本功)

第三階段(三種數位工具:官網/EMAIL/IG)

結論。

本次貼文其實重要的是這些條列的心得,並沒附圖。不過在ARTSY的指南中的第9, 11, 13等頁有值得參考的圖片。

 

前言

實體展很重要,但是線上展只會越來越重要。為什麼?

原本線上市場在2018年就已經成長的比實體要快,到2020年的成長率更是好幾倍於後者。

每年買作品超過三百萬台幣的收藏家,有半數以上都會上網看藝術家的作品。而且上網瀏覽時間至少十分鐘到半小時。

 

第一階段:自我檢查!

以下逐步給自己提問,來廓清畫廊的問題與現狀:

問題一:在接下來的半年你有多少展要做(包括博覽會和網路上的展覽或活動)

 

問題二:對你來說,一檔展覽的成功與否,評估標準是什麼?(參考值:作品銷售量、新聞曝光數量、畫廊來訪參觀人數、新的訪客名單數量、官網或粉專上的新按讚或追蹤人數?)

 

問題三:這些展覽有沒有設定的目標觀眾?(參考答案:現有的藏家、藝術愛好者、媒體,還有呢?)

 

問題四:你要如何讓收藏家知道、想來逛(實體或線上)你的展覽?他們通常用哪些方式跟你聯繫?或是,有他們最方便使用的,或是對他們來說不方便的是甚麼?(參考答案:過路客、博覽會、電子郵件、線上藝術平台、社交媒體?還有其他的嗎?)

 

問題五:辦展覽對你而言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參考答案:找不到客戶、無法吸引新藏家、作品賣不出去…)

 

問題六:客戶要如何查詢或購買你畫廊裡的藝術品?(若有任何線上的管道,請自己實際操作「好幾遍」確認真的無障礙、夠友善。例如:官網詢價、電話聯繫、電子郵件、官網查詢,或從社群媒體發訊息給畫廊?)

 

第二階段:數位策略基本功

1.認清楚!

無論您的畫廊規模大小,要讓數位策略發揮功效,都是同時使用多個線上工具和管道(官網、社群媒體、電子郵件信箱)來完成的。

 

2.好的照片!

花時間為展覽中的作品拍攝高質量的照片,所有的數位平台、媒介才有武器可以使用。

不要忘記清晰的局部照片。展場的照片,要讓客戶能夠感受實際展場中的空間。甚至提供人形或路人經過作品旁,讓人感覺到作品的尺寸。

 

3.真的文字!

標題、內文,不管用在哪裡,請用真誠的態度寫,不要牽扯太多學術行話來掩飾自己的無感或空虛。只有能夠誠實與感動自己的文字,才有可能感動你的讀者與線上訪客。.

 

第三階段:三種數位工具,官網、EMAILIG

 

工具一、官網

1.數位世界也要體貼!

--網頁設計要追求簡單、磨練取捨的功夫。

--要讓手機操作容易(至少iOS & Android都要試過)

 

2.最高等級的網頁是‧‧

能滿足互動的需求:如果使用者對某件作品感興趣,可以看單張圖,也可以看細節圖,單一作品有獨立頁面,內有基本資訊,還有在空間中掛起來、陳列展示的示意照片。

 

3.基本資訊之外:

--開幕閉幕、展期和營業時間要一眼看到。

--在畫廊的展覽網頁上,展示藝術家的個人履歷,同時也展示藝術家的其他作品。

--畫廊過往曾舉辦過的展覽清單。

--可訂閱的畫廊資訊:讓官網或線上訪客能夠主動訂閱,所收集到的訪客會是最有潛力的目標客戶群。

 

工具二、EMAIL

優點:低成本、無侵略性、資訊可塑性高

電子郵件仍然是最簡單與具有一定效益的方法,讓藏家持續更新畫廊的動態。可以容納信息的空間,沒有侵略性,但是藏家可以進一步瀏覽您的展覽並查詢或購買作品。

一封好的EMAIL應該要:

1.不要把主視覺直接貼在信裡

2.主標題文字,請不要「孤高、空靈、沒有記憶點」

3.每一張照片都有連結(到官網或展覽專頁)

4.展期與地點的資訊「要清楚好找」

5.主推作品與介紹(言簡意賅、言之有物、言出於所感!)

6.持續發送新作品,不論是既有藏家或是新登錄的藏家收件者

7.可嘗試通過線上藝術品交易平台來賣作品(得慎選並弄清楚各種服務)

8.信件結尾加上「立即查詢」、「立即購買」、「參加開幕」,或是「報名線上座談」等可互動的連結

9.格式請維持畫廊一致風格

 

工具三、IG

為什麼一定需要IG,因為Instagram今日在視覺與圖像創作的世界裡影響力強大,已經是藝術界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平台。要建立畫廊品牌、提高知名度,無法掠過IG(只差沒說你可以沒有FB,如果是個人藝術家,應該要IG重要性大於FB)

仔細規劃,IG也可以呈現出一檔吸引觀眾的展覽,怎麼做:

1.照片規則同官網(全幅、局部、空間感)

2.安排「路人」經過作品前的照片,讓作品與人共處的空間具有人味!

3.簡歷:只寫最重要、要放展訊、到官網的連結

4.連結要用短網址(Bit.ly)

5.邀請訪客留下足跡(留下likecomment)

6.善用標籤(Hashtag)

--數量最多五個

--不要太普通,例如繪畫

--不要太獨特,例如作品名稱(無題除外)

--標示地理位置(讓人知道作品在哪裡很重要)

 

結論

數位工具,大部分花費的,不是你的資本,而是你的人力與心力。相較於以往需要在硬體上投注大量資金的時代,數位其實是另外一種資本,任何一個創作者個體戶、小型畫廊都不得不善用。而效果,總是在不斷試錯、心中懷有使用者需求的兩個方針下持續累積,慢慢出現的!希望你能願意在此下苦功,終能有所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設計元素 展覽是一種敘述與安排「內容」的場域。 在設定的空間中,如同在封面上俯瞰的展場,我們劃分、區隔、安排,和擺放所有「訴說」的位置;考慮「觀展的方向」和「出入口」。

我(們)想要出書,請問‧‧‧ 藝術出版業務問答集系列之三: 我們(藝術家、藝評人、畫廊甚至是美術館)想出書,跟出版社要怎麼談?該準備什麼、注意什麼事情?

本篇只有一個重點,就是提案人要去找出版社提案前,該準備什麼東西的建議! 不過,在談到準備的東西之前,要先回答兩個問題,而這肯定也是出版社必須要問的,如果沒有問,嗯,那麼有兩種可能: 一、來開會的編輯不是很有經驗,因為這兩個基本問題,會大大關係到合約的方向、出版品編輯、宣傳的方式。 二、出版社也只是聽聽看,沒有很在意,基本上持觀望甚至否定的態度來接觸。 問題一:為什麼你要做這件事情?與問題二:你想透過出版得到什麼?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看到這個Superblue會以為是超級憂鬱,我想應該不是吧,但是沒有找到該公司名稱的解釋! 這是一間由佩斯畫廊(PACE)與超級富豪Laurene Powell Jobs(對啊,就是賈伯斯的遺孀)所資助成立,地點在邁阿密的新公司。主要業務是專門與創作沉浸式藝術的藝術家和團體合作,然後將其作品整合成展覽推銷到全球各地: https://www.superblue.com/ 沉浸式藝術(中文其實還沒有真正的完整定名)到底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在實體空間中創造出一種類似夢境、幻境,追求強烈、刺激、諧和的聲光與感知刺激性的作品;所以需要將1.空間 2.光 3.色彩 4.造型 5.聲音 等幾種元素整合成一個能讓你在現實生活中體驗超現實感受的空間。這很像近幾年在台灣火紅的teamLab(也在Superblue合作的藝術家名單中)的作品。 看到這家公司所合作的基本上都是成名,甚至有一定程度,在全球商業市場上已有成功基礎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有幾點共同特質,或許也可以歸納為其成功的基本要件: 1. 刺激面相追求的是,人類五感的共同感知。(展示追求的是感官享受或刺激,極少需要讓觀眾走進展場還要閱讀大字報的) 2. 聲光色形等條件都有一種高度的協調性。(有的甚至可以說一看作品就知道這是哪一位藝術家的,特性鮮明) 3. 技術成熟且能夠完整襯托出展示品質。(至少做到不會讓人分心,邊感受邊在角落看到接縫或膠帶,或是出入口處看到裝修缺口) 其實,台灣也有不少這個類型和領域的創作,從公部門館舍的展覽、民間展覽公司的作品到個別藝術家的創作都常見,多屬於科技藝術的領域,尤其在各種藝術慶典、藝術季中常看到。 只不過希望如果未來公部門發包這類需求的委託創作案時,或許可以先看看這家公司的合作藝術家名單,看看他們的個別官網與作品,減少展出後又被爆「抄襲」、「致敬」、「挪用」等等的爭議。 雖然科技藝術有各種「雷同」或相似度問題其實很常見,只不過創作者自己的拿捏分寸,最好還是參考一下敝社出版品《原創的真相:藝術裡的剽竊、抄襲與挪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539 ,應該可以減少一些創作方向和展現方式的爭議。 另外提供幾個Superblue代理的藝術家個別的官網,做得可真好! Es De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