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ARTSY大補帖第八篇!如果你是個體戶藝術家或員工數只有兩三人的迷你畫廊,請善用,抓緊數位工具的趨勢,用到徹底發揮到極致,在創造業績之前鋪好所有能夠通向交易的道路!

Artsy大補帖今天要分享的是他們一篇:三種線上展覽的行銷方法(3 Ways to Promote Your Exhibition Virtually)。連結:https://cutt.ly/UkJRU30

 

不過,當小編在重新整理這份報告內容之後,扣除ARTSY為自己的平台服務做廣告之外,還有六成左右的內容蠻值得參考的。為了讓整份文章可以提出更完整架構的數位策略,因此在融合台灣畫廊使用數位共具實際常見的問題之後,加上《藝術家的職涯管理術》一書內的資源整理成以下內容。

本篇內容共2200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

本文小目次:

前言、

第一階段(自我檢查)

第二階段(數位策略基本功)

第三階段(三種數位工具:官網/EMAIL/IG)

結論。

本次貼文其實重要的是這些條列的心得,並沒附圖。不過在ARTSY的指南中的第9, 11, 13等頁有值得參考的圖片。

 

前言

實體展很重要,但是線上展只會越來越重要。為什麼?

原本線上市場在2018年就已經成長的比實體要快,到2020年的成長率更是好幾倍於後者。

每年買作品超過三百萬台幣的收藏家,有半數以上都會上網看藝術家的作品。而且上網瀏覽時間至少十分鐘到半小時。

 

第一階段:自我檢查!

以下逐步給自己提問,來廓清畫廊的問題與現狀:

問題一:在接下來的半年你有多少展要做(包括博覽會和網路上的展覽或活動)

 

問題二:對你來說,一檔展覽的成功與否,評估標準是什麼?(參考值:作品銷售量、新聞曝光數量、畫廊來訪參觀人數、新的訪客名單數量、官網或粉專上的新按讚或追蹤人數?)

 

問題三:這些展覽有沒有設定的目標觀眾?(參考答案:現有的藏家、藝術愛好者、媒體,還有呢?)

 

問題四:你要如何讓收藏家知道、想來逛(實體或線上)你的展覽?他們通常用哪些方式跟你聯繫?或是,有他們最方便使用的,或是對他們來說不方便的是甚麼?(參考答案:過路客、博覽會、電子郵件、線上藝術平台、社交媒體?還有其他的嗎?)

 

問題五:辦展覽對你而言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參考答案:找不到客戶、無法吸引新藏家、作品賣不出去…)

 

問題六:客戶要如何查詢或購買你畫廊裡的藝術品?(若有任何線上的管道,請自己實際操作「好幾遍」確認真的無障礙、夠友善。例如:官網詢價、電話聯繫、電子郵件、官網查詢,或從社群媒體發訊息給畫廊?)

 

第二階段:數位策略基本功

1.認清楚!

無論您的畫廊規模大小,要讓數位策略發揮功效,都是同時使用多個線上工具和管道(官網、社群媒體、電子郵件信箱)來完成的。

 

2.好的照片!

花時間為展覽中的作品拍攝高質量的照片,所有的數位平台、媒介才有武器可以使用。

不要忘記清晰的局部照片。展場的照片,要讓客戶能夠感受實際展場中的空間。甚至提供人形或路人經過作品旁,讓人感覺到作品的尺寸。

 

3.真的文字!

標題、內文,不管用在哪裡,請用真誠的態度寫,不要牽扯太多學術行話來掩飾自己的無感或空虛。只有能夠誠實與感動自己的文字,才有可能感動你的讀者與線上訪客。.

 

第三階段:三種數位工具,官網、EMAILIG

 

工具一、官網

1.數位世界也要體貼!

--網頁設計要追求簡單、磨練取捨的功夫。

--要讓手機操作容易(至少iOS & Android都要試過)

 

2.最高等級的網頁是‧‧

能滿足互動的需求:如果使用者對某件作品感興趣,可以看單張圖,也可以看細節圖,單一作品有獨立頁面,內有基本資訊,還有在空間中掛起來、陳列展示的示意照片。

 

3.基本資訊之外:

--開幕閉幕、展期和營業時間要一眼看到。

--在畫廊的展覽網頁上,展示藝術家的個人履歷,同時也展示藝術家的其他作品。

--畫廊過往曾舉辦過的展覽清單。

--可訂閱的畫廊資訊:讓官網或線上訪客能夠主動訂閱,所收集到的訪客會是最有潛力的目標客戶群。

 

工具二、EMAIL

優點:低成本、無侵略性、資訊可塑性高

電子郵件仍然是最簡單與具有一定效益的方法,讓藏家持續更新畫廊的動態。可以容納信息的空間,沒有侵略性,但是藏家可以進一步瀏覽您的展覽並查詢或購買作品。

一封好的EMAIL應該要:

1.不要把主視覺直接貼在信裡

2.主標題文字,請不要「孤高、空靈、沒有記憶點」

3.每一張照片都有連結(到官網或展覽專頁)

4.展期與地點的資訊「要清楚好找」

5.主推作品與介紹(言簡意賅、言之有物、言出於所感!)

6.持續發送新作品,不論是既有藏家或是新登錄的藏家收件者

7.可嘗試通過線上藝術品交易平台來賣作品(得慎選並弄清楚各種服務)

8.信件結尾加上「立即查詢」、「立即購買」、「參加開幕」,或是「報名線上座談」等可互動的連結

9.格式請維持畫廊一致風格

 

工具三、IG

為什麼一定需要IG,因為Instagram今日在視覺與圖像創作的世界裡影響力強大,已經是藝術界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平台。要建立畫廊品牌、提高知名度,無法掠過IG(只差沒說你可以沒有FB,如果是個人藝術家,應該要IG重要性大於FB)

仔細規劃,IG也可以呈現出一檔吸引觀眾的展覽,怎麼做:

1.照片規則同官網(全幅、局部、空間感)

2.安排「路人」經過作品前的照片,讓作品與人共處的空間具有人味!

3.簡歷:只寫最重要、要放展訊、到官網的連結

4.連結要用短網址(Bit.ly)

5.邀請訪客留下足跡(留下likecomment)

6.善用標籤(Hashtag)

--數量最多五個

--不要太普通,例如繪畫

--不要太獨特,例如作品名稱(無題除外)

--標示地理位置(讓人知道作品在哪裡很重要)

 

結論

數位工具,大部分花費的,不是你的資本,而是你的人力與心力。相較於以往需要在硬體上投注大量資金的時代,數位其實是另外一種資本,任何一個創作者個體戶、小型畫廊都不得不善用。而效果,總是在不斷試錯、心中懷有使用者需求的兩個方針下持續累積,慢慢出現的!希望你能願意在此下苦功,終能有所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原創的真相》一書封面設計與印刷 (PART 2)

PART2. 從一檔展覽談起《原創的真相》的封面設計  2018年底,上海有一檔由企鵝藍燈書屋所策劃的一個展覽:上海1221 - 企鹅兰登书籍封面设计展 Penguin Random House Cover Design Exhibition 2018

從一本因為封面設計入選通路推薦,回溯思考出版社的責任編輯在發設計稿之前的「準備工作」!

上個月,由台灣最大圖書銷售通路博客來網路書店所挑選, 2010-2020 約十年內值得推薦的 365 本書,他們把這些素材做成萬年曆,其中有一本阿橋社的出版品,就在九月七日那一天! ( OKAPI 日日好設計萬年曆官網 ) 喜歡書與設計的讀者,很推薦去採購這本萬年曆,翻一翻可以感受這十年台灣的書籍平面設計的能量和趨勢。   博客來送來的這一份萬年曆,頗重,整體包裝有點像「3C」產品般的密合紙盒。 這裡標示著這份萬年曆的使用方法,以及它所收錄的書籍設計作品的年份。 上面小小的字寫著「日日好設計」,下方大字365,就是這本萬年曆的封面! 感謝博客來的 OKAPI 團隊選了這本書,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鼓勵,也同時感謝設計師呂期棠、排版師 JAY. Studio 為本書所投注的心力。不過,除了開心之外,由於我無法分享「什麼是好設計」,但是我可以整理幾點,對於書籍設計,一個業主、出版社角度、責任編輯的立場,該做哪些事情!?   以下是這些工作所整理成的二種資源,以及三份文件。   資源一、提供責任編輯本身對於新書內容的視覺化的、具體的想像 ( 這會影響方向 ) ,包含閱讀時的動作 ( 這會影響開本 ) 、想要什麼閱讀感 ( 這會影響紙張和印刷工序 ) 。   資源二、提供能讓設計師快速進入書的內容、世界的文件,包含新書的簡介 ( 自己的白話,不要貼公文 ) 、建議先閱讀的篇章或部分篇章摘要 ( 最好玩最重要最深刻的段落 ) 。   當你有以上的想法,也整理出上述的兩類型資源,那麼就得具體化變成三份文件給封面設計師。   文件一、設計說明書 文件二、閱讀檔案 文件三、合約或備忘錄   所謂的設計說明書,就是你對於這本書的具體「物理性」想像,比如長與寬甚至厚度,給一個範圍,如果公司本身沒有硬性規定的話,應考量內容本身要給讀者的感受,去設定尺寸。另外還有一種想像是「抽象性」或是「情感性」的想像,責任編輯身為一個把內容都來來回回整理多次之後,會是最熟悉內容的人。因此,封面會使用的是圖像還是其他素材?色彩會偏重哪個方向?哪一些要素是一定要的,或是有特殊條件的限制 ( 比如作者或翻譯書的原版規則 ) 。   第一項文件完成之後,接著要有一份能讓設計師 ( 快速 ) 閱讀的檔案。的確,有的設計師可能不讀書就設計,但

如果我不出版這本書,中文世界大概也不會有別家了。_____一篇策展公司的微信公眾號的專訪

今年夏天,一個偶然機會認識了來自上海的一位專門從事文創產業的商業展覽的專業人士。因為共同好友的關係,她拿到了《創造展覽》這本書,在台灣旅遊的最後四五天,這本書變成她的床頭書,到花東度假的時候,也是快速的、認真的讀著這本書,在第二次會面的時候,她對這本書與我的工作,提出了許多的疑問和討論。並且,這個疑問,她回到中國之後,繼續往下延伸、繼續深入問題,幾次來回的溝通之後,完成了這篇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