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Artsy大補帖第六篇:畫廊的電子信件行銷指南(The Gallery’s Guide to Email Marketing)

你知道,已經有五十年歷史的EMAIL,仍然是今天畫廊還可以運用的數位工具,如果好好利用,你也可以用它賣畫!

今日分享Artsy所提供的畫廊電子信件行銷指南(The Gallery’s Guide to Email Marketing),該指南文件的連結:https://cutt.ly/7kJRiNF



這本指南中的內容比我想像中的要多、細緻,為了避免造成大家睡前藍光螢幕閱讀量過多,還是得分成兩部分。

指南內容大綱,今日分享到〔二-2,全年內容範例〕為止。

一、寄送電子郵件:1.增加訂戶、2.分類、3.服務提供商(ESP

二、郵件內容:1.淡季內容範例、2.全年內容範例、3.分析何謂一封好電子郵件

三、糟糕!如何處理電子郵件寄錯的狀況

四、成功指標:1.關鍵績效指標(KPI)、2.行業基準

五、詞彙表

以下摘要指南前半部內容:

如何收集信箱:不見得要花錢去買客戶信箱名單,但是你需要用正確的方式來收集信箱清單。方法以及注意事項以下逐一說明。

1.線上收集

在官網上就可以收集,因為會進來瀏覽官網的訪客,就是目標群體,所以官網應該在各個明顯和適合的位置,想辦法讓瀏覽網站的訪客留下他們的信箱。

2.實體收集

博覽會是個非常適合的時機點,參觀展位的訪客,順勢就很容易讓人留下聯繫資料。

3.善用既有管道

如果你的畫廊在社群媒體(IG & FB)上已經有不少的訂閱者,其實可以善加利用,這些平台有些功能可以收集訪客電子郵件信箱,並且連結到你的官網或指定的更新內容。

4.法令問題

記得,每個收集信箱的頁面、程序,都要清楚說明使用這些內容的用途與方式,符合當地的法律之外,更要「表明」你們會保障使用者的隱私權。

5.請先分類

經過分類之後寄出的信,會增加約14%的開信率。如果是寄出的連結,連結被點開的機率會將近6成。但是,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分類,那至少有一個標準,就是這個信箱的使用者是不是收藏家?

6.收藏家的信箱

你有可能收集到,還不知道是不收藏家,但是你至少可以知道,他對你的畫廊或博覽會攤位上的作品有興趣,至少這就有轉換成「銷售」的可能性。至於已經買過作品的收藏家,留下信箱更能夠讓你跟他們保持聯繫,再創回頭購買其他作品的機會。

7.非收藏家的信箱

除了藏家之外的另一大類,就是媒體、新聞聯絡人或是能夠發布、宣傳或推廣展覽內容的人。所以,給予他們的資訊,最好就是畫廊動態、藝術家資訊,而不會是作品價格。

8.可靠的寄件服務

慎選工具:有些寄件服務的軟體工具可以幫助你的畫廊信件,不會被客戶的收件夾辨識成垃圾信件。

9.好看是基本配備

在藝術產業,寄出一封視覺上震撼、好看,有質感的電子郵件內容,應該是所有收件者對你的最基本期待,請不要讓這個期待落空了。

10.使用者導向的寄件順序

適合寄送電子郵件的時間點,不一定只能依照畫廊的發布期程。更精細的寄件服務系統可以依照客戶的使用習慣、訂閱時間的長短,來安排畫廊的寄件內容。至於更新的資訊,或是因為使用者在官網上做了某些事情,觸發某些信件,這種互動的調整寄件功能,其實是更進階的客戶服務的電子郵件寄送模式。

11.什麼時候寄什麼信

淡季的時候,也不要忘記寄送展覽訊息的信件,尤其可能是畫廊的長假期間的前後,人力也比較短少的情況下,用電子郵件讓畫廊在客戶心中保持一定熱度。至於在旺季的展覽計畫來臨前,預展到結束前的提醒;無法到現場的遠地客戶,提供對方線上展覽資訊或影片的信件,都是可以讓你有機會掌握每一次的交易機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設計元素 展覽是一種敘述與安排「內容」的場域。 在設定的空間中,如同在封面上俯瞰的展場,我們劃分、區隔、安排,和擺放所有「訴說」的位置;考慮「觀展的方向」和「出入口」。

我(們)想要出書,請問‧‧‧ 藝術出版業務問答集系列之三: 我們(藝術家、藝評人、畫廊甚至是美術館)想出書,跟出版社要怎麼談?該準備什麼、注意什麼事情?

本篇只有一個重點,就是提案人要去找出版社提案前,該準備什麼東西的建議! 不過,在談到準備的東西之前,要先回答兩個問題,而這肯定也是出版社必須要問的,如果沒有問,嗯,那麼有兩種可能: 一、來開會的編輯不是很有經驗,因為這兩個基本問題,會大大關係到合約的方向、出版品編輯、宣傳的方式。 二、出版社也只是聽聽看,沒有很在意,基本上持觀望甚至否定的態度來接觸。 問題一:為什麼你要做這件事情?與問題二:你想透過出版得到什麼?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看到這個Superblue會以為是超級憂鬱,我想應該不是吧,但是沒有找到該公司名稱的解釋! 這是一間由佩斯畫廊(PACE)與超級富豪Laurene Powell Jobs(對啊,就是賈伯斯的遺孀)所資助成立,地點在邁阿密的新公司。主要業務是專門與創作沉浸式藝術的藝術家和團體合作,然後將其作品整合成展覽推銷到全球各地: https://www.superblue.com/ 沉浸式藝術(中文其實還沒有真正的完整定名)到底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在實體空間中創造出一種類似夢境、幻境,追求強烈、刺激、諧和的聲光與感知刺激性的作品;所以需要將1.空間 2.光 3.色彩 4.造型 5.聲音 等幾種元素整合成一個能讓你在現實生活中體驗超現實感受的空間。這很像近幾年在台灣火紅的teamLab(也在Superblue合作的藝術家名單中)的作品。 看到這家公司所合作的基本上都是成名,甚至有一定程度,在全球商業市場上已有成功基礎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有幾點共同特質,或許也可以歸納為其成功的基本要件: 1. 刺激面相追求的是,人類五感的共同感知。(展示追求的是感官享受或刺激,極少需要讓觀眾走進展場還要閱讀大字報的) 2. 聲光色形等條件都有一種高度的協調性。(有的甚至可以說一看作品就知道這是哪一位藝術家的,特性鮮明) 3. 技術成熟且能夠完整襯托出展示品質。(至少做到不會讓人分心,邊感受邊在角落看到接縫或膠帶,或是出入口處看到裝修缺口) 其實,台灣也有不少這個類型和領域的創作,從公部門館舍的展覽、民間展覽公司的作品到個別藝術家的創作都常見,多屬於科技藝術的領域,尤其在各種藝術慶典、藝術季中常看到。 只不過希望如果未來公部門發包這類需求的委託創作案時,或許可以先看看這家公司的合作藝術家名單,看看他們的個別官網與作品,減少展出後又被爆「抄襲」、「致敬」、「挪用」等等的爭議。 雖然科技藝術有各種「雷同」或相似度問題其實很常見,只不過創作者自己的拿捏分寸,最好還是參考一下敝社出版品《原創的真相:藝術裡的剽竊、抄襲與挪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539 ,應該可以減少一些創作方向和展現方式的爭議。 另外提供幾個Superblue代理的藝術家個別的官網,做得可真好! Es De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