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著作等身,所以我自己知道怎麼做書。關於這部分,是編輯要聽我的!____ 不管什麼類型的出版社,編輯都會遇到這種未戰先輸的專業戰場!所以,該如何是好?
標題一開頭說的,是一段我自己擔任編輯時曾經遇過的狀況。面對一個有豐富過往出版經歷的作者(可能時間長達數十年,而且出版觀念與今日可能非常不同),加上他對於自己的經歷有極高度自信(不見得經過市場驗證)。那麼,編輯團隊從一開始就得有一個明確立場:醜話說在前頭!(如何不傷人又不奉承的實話實說)不然的話,接下該出版案的社方將會成為一具喪屍!
今日文章適合的讀者,僅限:編輯。
此處所提到的編輯,所指對象如下(彷彿是在列企鵝種類):編輯助理、編輯、資深編輯、副主編、主編、特約編輯、企畫編輯、副總編、總編輯。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日,同事收到信件,說有位「暢銷」(自稱與他人稱)的作家寫信來,也打電話來約談出版書的事情。後來見了面,我和負責的編輯一同前往會面,例行的拜會,禮貌性的交流,行禮如儀的簽約。在責任編輯把文稿圖片編完之前,都是屬於一種「平和」狀態。之後從封面設計到書名,以及印刷冊數、紙張裝訂,這位作者開始把他的「著作等身」所累積出的自信與看家本領拿出來,而所有的指令,責任編輯若有第二個意見,基本上只能接受作者的炮轟,最終只好乖乖地「照單全收」,直到書出版了,責任編輯的角色其實相當於這個作者的編務工讀生。而最後這本書,也在作者的期待銷量之下,稍微打個折,賣了個約五六千本。算是一個帳面「善終」的結局!
.
作為一個編輯的反省!
在上述短短的一段文字裡,編製與行銷時間約長達一年。在這一年裡,我作為該編輯的同事,旁邊觀察這些過程,今日回想起來,有幾點心得,而最核心的是在談:編輯的專業是什麼?這與什麼題材、類型的圖書關係不太大。其次的重點則是,與這種類型的作者談出版案的時候,編輯要拿出什麼(社方)立場與態度?
二個重要議題:編輯的專業,在哪裡? & 社方的立場,是什麼?
以下幾小節分享!
面對100%掌控慾的作者‧‧‧
在這個案例裡面,出版社如果察覺作者是一個百分百掌控的類型,除非其內容有極大不可取代性,或是有明確的銷路獲利機會在背後,否則這就會是個放棄自我立場的出版案,要不要承接,是需要非常慎重的考量。
先兵後禮才不失禮‧‧‧
另外,如果要承接,但是希望能夠讓合作模式提升到一種「合作」狀態的話,出版社與接手的編輯得在接洽作者的最初期,就得先把所有可能想得到的「問題」與「解決辦法」,以先兵後禮的態度說清楚。也就是:什麼事情,不管經過什麼樣的溝通之後,哪一方有最後的決定權?
編輯也有編輯的專業‧‧‧
但這也不是能夠憑空得來的,責任編輯或是該編輯的主管,得有自己的觀點、經驗值、分析,在面對作者的時候,提出「如何對這本書更好!」的改進方向。避免讓作者把編輯當成一個「抓錯字」的校對助理。然而,想說服作者,並不是為了出版社的尊嚴,而是從「以專業服人」的角度出發。唯有從編輯專業的角度說服對方,才能夠在理性上、技術上,追求一種雙方信服,進而合作的局面。
合約的兩造是平等的‧‧‧
其實在出版合約的立場上,作者所擁有的是書寫的內容的專業,而不是出版的專業(不然他就自己出版,幹嘛來找你)。即便他可能也同時具備了出版的、編輯的專業背景,那也應該是能讓編輯更順暢工作的助力,而不是阻力。所以,編輯並不需要「特別尊重」作者,或是把對方「捧為」師長(即便他是學者或學校教授,也不是你的老師)。因為,在出版的立場裡,作者與出版社,雙方的關係與位置總是高高低低、不斷地在變換中。若要擔心位置的拿捏,那麼還是回到合約精神,以「平等」與「專業」的態度應對,才是最基本的解決方法。
以上,來自今早與一位年輕編輯提到他們的「王牌大作者」和責任編輯(也是書系主編)兩者之間的一種不對等互動,回想自己當年遇到的情況,有感而發。但是以上所言,並不見得是正確或符合所有人的情況,只能說是我個人的態度而已。本次發文沒有圖片,沒有連結,只有中年編輯的憶往一篇。
#只能抓錯漏字跟抓壁癌一樣的編輯
#只看得到冒著毛的作者鼻孔的編輯
#只看得到想像得超美好刷數的編輯
#只想趕快合約到期版權歸還的編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