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你說奈良美智是插畫家嗎?_______ 不要命了你!

你說奈良美智是插畫家嗎?_______ 不要命了你!


圖說:2019年9月香港保利拍賣於台北舉辦的預展,展出奈良美智的立體作品。(攝影,陳柏谷)


最近藝術圈內對於奈良美智的展覽,有一些「資深」藝術家進行大力批評。在此之前,好友問我你會去看展嗎?我說我會,為了知道人家展什麼,但不是因為喜歡,而且我加了一句話,我認為他屬於插畫藝術家。好在這位好友不會炸開,也沒有直面批評我,但是他自己還是很喜歡這位藝術家的作品。

(以下,我不會用奈良來簡稱,因為奈良是我很喜愛的城市,簡稱會搞混,更覺得對奈良這個古老都市很不敬)

幾天之後,好友把前述資深藝術家的批評言論轉給我看,看完之後,其實批評的論點無法說服我。所以,我把自己的看法重新整理一遍,用說的說給他聽,好友說,你應該把他寫下來,因為你用講的,我沒辦法轉給人家聽啦!(所以產生以下兩千字的碎念)

以下,我就做一個簡要的整理,其中,有一部分是挑戰我自己對其評價的插畫藝術家之說,一部分是整理奈良美智和當代、藝術、世界三個名詞的關係。當然,這些都是極度個人的意見(偏見),而且沒有對奈良美智作出背後各種足夠的「內幕研究」,單純是從作品來談。而這裡的言論,重要的是「怎麼思考與怎麼說」,並且希望大家也可以對這個藝術巨星的現象,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這是個積累了很久的巨星,無誤。

目前奈良美智從拍賣會與周邊衍生性商品,不只是亞洲,在全球的藝術市場上也是超級巨星無誤。但是巨星怎麼來的,不是短期產生的,其實是有幾個基本條件,第一個是作品風格(高辨識度與親切度)。第二個是作品的數量。最後則是時間持續地累積,不斷地滾動,市場推動知名度,知名度再來回饋市場交易。但是這些,從他出道到現在,也過了將近四十年,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喜歡看那些看著他的作品的人的行為舉止,更有趣!

個人幾乎都是在拍場看到他的作品,彷彿他是拍場必備展品(台北展覽經臉友補充,一檔在北美館的:越酷東京─日本MOT當代精選,2011年七月,以及關渡美術館的這次除外)。所以,他的作品給人的印象,不是他畫了什麼,更多時候我是在觀眾的背後看著他們的眼神、表情,還有對著奈良美智作品的動作,那種「喜愛和崇拜」。我有時候會想,如果這個人沒有這樣的市場價格,是否會有這麼多的粉絲群?

但是,排除掉崇拜明星心態,奈良美智的作品在這些觀眾眼裡,通常發出的讚嘆聲往往是「好可愛!」、「我有這個版本的公仔!」、「好喜歡這張的平面作品!」這種讓我覺得跟動漫展的觀眾反應很接近的稱讚,更讓我反過來思考,那麼觀眾、粉絲對於他的作品,應該不是用很嚴肅的藝術品標準來思考。而是因為他的作品讓自己容易產生共鳴、覺得自己也可以有所感受,或是一種「個人性的理解」。不過,當這個很平民的共感,竟然出現在「藝術品」的類別之下的時候,能夠觸動自己的情緒、感受,甚至感到開心、療癒的物品,竟然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品」,我想這個念頭應該更療癒、更爽。

 

要紅,要大眾,就維持一種讓人容易感受的形式。

奈良美智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銷售的類別最大宗就是平面繪畫(任何平面創作都有,油畫、水彩、速寫等等,畫在各種材質的基底上),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雕塑(裝置跟錄像要進入拍賣市場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而這兩類就可以完全含括奈良美智的創作類型。

也因為這類型單純的作品形式,對於收藏者來說,若是收藏他的作品對於居家空間很少會產生「不協調或掛設上的尷尬感」。以其圖像本身的「親切度」,放在家中的哪一區塊,彷彿都可以塑造成自己的「心靈角落」,對,說的白一點,就是很貴(又限量)的裝飾品。現在,當他成了市場巨星,還有一種「可以炫耀」的當代藝術品,因為大家都認識(讓我想起40年前台灣有錢人家裡會掛虎皮與玳瑁標本)

 

我本來使用的「藝術品」標準‧‧‧要去回收場找了。

我對好友說,我對奈良美智沒有太大的興趣,應該是來自於我自己就有一種「藝術圈」的高傲態度和標準。例如,請問有哪些藝術家在談他?有沒有什麼重要性的藝術展覽裡面有他?(當然近期森美術館剛完成的一檔日本當代藝術巨星展裡面有他),然後是在當代藝術的評論裡面,有沒有他?

或許,我沒有去認真地看過他的資歷,但是目前日本與幾個歐美美術館是有收藏奈良美智,不過我更想知道,在以各種社會議題、哲學思維為策展主軸的當代藝術博物館界,策劃展覽時會如何運用到奈良美智的作品?目前並沒有看到太多,我想更可能(我希望啦)只是我不知道。

同時我也跟好友補充一點,很多藝術品同樣生產在「當下」的「當代」。但是不見得所有作品都可以稱作當代藝術,當代藝術本身有一種思維,就是不斷的拼貼、微調、突破、轉化,整合出新觀點。而奈良美智的作品就創作理念上來講很難去符合前述的幾個詞彙或觀點。不過,不合就不合,那是藝術專業領域的人在煩惱的,收藏家與社會大眾只要看到那個厭世臉女孩就會笑了,他們不需要也不會想要在乎「藝術圈」怎麼看奈良美智的作品。

 

一百年之後會怎麼樣?就看誰還在討論你!

最後一個話題是,我在思考奈良美智的作品有哪些特質,可以彰顯所謂的藝術上的意義,然後這些價值可以讓他的作品在未來一百年之後,要不變成許多此刻已經遺忘的過往藝術家,又或是被當成神來膜拜的大師?這一點則是在討論,當未來的研究者提及21世紀的藝術史時,他會在裡面嗎?

至於什麼樣的作品或藝術家可以被寫入藝術史?簡單說,最最最現實的就是,能否被重要的藝術史學家、夠多的研究者不斷地提到,引用,論證。如果沒被寫到,或是寫的不夠多次,那麼就是一直埋沒到下次被寫出來為止,當然也可能就被全體人類與文明一起遺忘就是。

而被他們寫出來的標準呢?有很多,但是有一個標準,目前所知是不會被用到的,就是「當時很受歡迎」。這一點,目前奈良美智的作品就處於這種情況!但是他也可能在另外的角度、研究範疇裡平反,就是當研究者用社會現象來研究他的作品的時候,或許可以給奈良美智一個「21世紀的時代容顏」這種美麗形容詞來表彰他。那麼,他說不定可以從社會學角度來反撲藝術史,讓彼時的藝術史界,不得不在21世紀藝術史裡留個小段落放他進去。

 

以上,純屬個人屁話,有請各界智粉放了小編一條生路,但仍歡迎對以上觀點提出各種評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從一本因為封面設計入選通路推薦,回溯思考出版社的責任編輯在發設計稿之前的「準備工作」!

上個月,由台灣最大圖書銷售通路博客來網路書店所挑選, 2010-2020 約十年內值得推薦的 365 本書,他們把這些素材做成萬年曆,其中有一本阿橋社的出版品,就在九月七日那一天! ( OKAPI 日日好設計萬年曆官網 ) 喜歡書與設計的讀者,很推薦去採購這本萬年曆,翻一翻可以感受這十年台灣的書籍平面設計的能量和趨勢。   博客來送來的這一份萬年曆,頗重,整體包裝有點像「3C」產品般的密合紙盒。 這裡標示著這份萬年曆的使用方法,以及它所收錄的書籍設計作品的年份。 上面小小的字寫著「日日好設計」,下方大字365,就是這本萬年曆的封面! 感謝博客來的 OKAPI 團隊選了這本書,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鼓勵,也同時感謝設計師呂期棠、排版師 JAY. Studio 為本書所投注的心力。不過,除了開心之外,由於我無法分享「什麼是好設計」,但是我可以整理幾點,對於書籍設計,一個業主、出版社角度、責任編輯的立場,該做哪些事情!?   以下是這些工作所整理成的二種資源,以及三份文件。   資源一、提供責任編輯本身對於新書內容的視覺化的、具體的想像 ( 這會影響方向 ) ,包含閱讀時的動作 ( 這會影響開本 ) 、想要什麼閱讀感 ( 這會影響紙張和印刷工序 ) 。   資源二、提供能讓設計師快速進入書的內容、世界的文件,包含新書的簡介 ( 自己的白話,不要貼公文 ) 、建議先閱讀的篇章或部分篇章摘要 ( 最好玩最重要最深刻的段落 ) 。   當你有以上的想法,也整理出上述的兩類型資源,那麼就得具體化變成三份文件給封面設計師。   文件一、設計說明書 文件二、閱讀檔案 文件三、合約或備忘錄   所謂的設計說明書,就是你對於這本書的具體「物理性」想像,比如長與寬甚至厚度,給一個範圍,如果公司本身沒有硬性規定的話,應考量內容本身要給讀者的感受,去設定尺寸。另外還有一種想像是「抽象性」或是「情感性」的想像,責任編輯身為一個把內容都來來回回整理多次之後,會是最熟悉內容的人。因此,封面會使用的是圖像還是其他素材?色彩會偏重哪個方向?哪一些要素是一定要的,或是有特殊條件的限制 ( 比如作者或翻譯書的原版規則 ) 。   第一項文件完成之後,接著要有一份能讓設計師 ( 快速 ) 閱讀的檔案。的確,有的設計師可能不讀書就設計,但

《原創的真相》一書封面設計與印刷 (PART 1)

PART 1. 關於《原創的真相》一書設計的想法 這是阿橋社出版的第一本比較「輕鬆」的書。 這個輕鬆有個主要的原因,因為這是一本談「觀念」的書,而且這個觀念是目前藝術產業很常見,卻很少討論,甚至有點避諱討論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