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有些痛苦可以展示,有些,則不行!___ 台鐵事件的車廂殘骸該去哪裡‧‧‧

台鐵太魯閣號列車事故後,有立委說要把車廂放在二二八公園,撇除是否有任何奇怪的理由,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她是不是覺得「騰雲一號」在公園裡太孤單,應該多一輛來作伴?(台灣博物館前的另外一個清領時期所購置的台灣第一輛火車車頭)我想當然不是,她也可能不知道那裡已經有火車了!

日本的陸空交通以累積的痛苦所換來的作為!

從這次的事故出發,思考這個事件在社會教育、交通訓練上有什麼可以著手的,各位可以參考:日本航空公司的安全推廣中心(日本航空安全啓発センター)以及日本鐵路公司(我們習慣稱的JR的兩個內部訓練中心。

當你在知道墜毀之前還30分鐘可活,你會做什麼?

日航的這個安全推廣中心就設在羽田機場內,雖然有對外開放給一般民眾,不過仍需透過預約才能參觀。成立的契機在於1985年日本航空公司的123航班的空難事件,該次機上共有524人,倖存者只有4位,截至去年為止仍然是世界上單一飛機空難事件最多傷亡的紀錄。

該次事件事發原因在於該次飛行多年前一次飛機尾翼維修不完整,導致該次飛行於該處發生金屬疲勞而釀,之後,日本國內開始針對這次事件提出各種後續的研究與反省,終於在2005年(歷經20年)啟用這個推廣中心,主要是針對日航員工在飛安內容的訓練,展示內容以123航班空難為主(依照事件原因分類,也包含其他幾次的空難)。

其中,除了機身殘骸,還有倖存者的遺書,因為這次空難在知道墜毀之前,還有30分鐘的時間。有許多參觀者到了這一個展示區前,都無法控制地流下了眼淚(如果你剩下30分鐘,你會做什麼呢?有乘客就趕緊把機上的嘔吐袋拿出來在上面寫下重要的隻字片語,希望可以留給生者一些訊息)。

JR東日本與JR西日本個別的鐵道事故研究單位

前述提到日本鐵路公司原本國營,後來在一連串改革(超複雜)拆分與民營化之後,目前有兩個公司JR東日本(東日本旅客鐵道)與JR西日本(西日本旅客鐵道)各有一個以交通事故為主的訓練單位。

JR東日本的這個機構名稱為:事故歷史展示館(じこのれきしてんじかん)2002年成立於福島縣,而2018年修改擴張為更大規模,並且從1872年日本開始鐵路事業之後的事故做了分類整理與展示(因為這是個史料狂國家,歷史文件總是鉅細靡遺地保留下來,成為往後世代認同的證據)。

JR西日本的相近組織則名為:鐵道安全思想行動博物館鐵道安全考動館,てつどうあんぜんこうどうかん)2007年啟用。成立的主因在於2005年的JR福知山線出軌事故。這次事故目前判斷主因在於過彎時車速過快,導致列車的部分車廂斷裂後出軌,撞向軌道旁的私人建築(停車場),而後斷裂下的車廂又追撞上來,導致107人死亡,562人受傷。

分析每一次的傷痛,就可能減少每一次失誤!

這兩個機構都是在某些重大事件之後,開始回溯整理,以重大事件加上過往的紀錄,將各種事故原因分類分為天災(海嘯、地震、暴風雪)脫軌、碰撞、設備起火、機械管理、人為因素(闖越平交道或是跳軌,甚至是有駕駛員酒駕)或是從業人員身體受到傷害所導致的事故,整合進員工的安全訓練之中。

綜觀JR東日本與西日本的事件分類中,有一個事件令我印象特別深刻,「山陰線余部鉄橋列車転落事故」,發生於1986年(昭和61年)1228日,屬於特殊工程短列車,因為鐵軌鄰近海邊有強風,行使必須遵照強風指示通行燈,寄該次事件是因為海邊強風把列車從高架軌道給吹落,造成1人死亡5人受傷。

這些以重大事件所做成的展示館無法開放給大眾的原因。

JR這兩個單位目前都沒有規劃給一般民眾參觀,也沒有專屬的官方網站網頁做說明,只有維基百科和部分報導網頁有些片段資料。其中在網頁資料中有一段說明文字,解釋了為什麼這些鐵路事故(展示車輛殘骸)的機構不開放參觀?

主要這些展示的目的是為了強化每個鐵道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了解到自己的任何一個小疏忽,都有可能釀成大錯,造成人命傷亡。而不給一般大眾參觀的原因是,除了顧慮到遺族的感受之外,許多殘骸本身上面都還會有許多事件中亡者的血跡,為了避免民眾的強烈反應,並不適合作為一般參觀的博物館,所以這類型的機構展示都只能在特殊情境、針對特定人員的情況下才能有的展示。

最終,還是希望台灣也可以藉此機會建立起「失敗學」的教育模式,更期待台鐵公司能夠把這些殘骸可以完整思考與規劃變成內部員工重要的安全教育資源,而且更要及時地、完整地在當下收集各項紀錄和文件,以為未來的展示和訓練做準備!

相關連結:

1.      日本讀賣新聞為鐵道事故歷史展示館所做的專門網頁:https://www.yomiuri.co.jp/s/ims/jraccidentmuseum/

2.     日本航空的安全推廣中心:安全啓発センター,https://www.jal.com/ja/flight/center/

3.      JR東日本鐵道事故歷史展示館:事故の歴史展示館(維基百科的中文頁面)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8B%E6%95%85%E6%AD%B7%E5%8F%B2%E5%B1%95%E7%A4%BA%E9%A4%A8

4.      JR西日本鐵道安全思想行動博物館:鉄道安全考動館(維基百科的日文頁面),https://ja.wikipedia.org/wiki/%E9%89%84%E9%81%93%E5%AE%89%E5%85%A8%E8%80%83%E5%8B%95%E9%A4%A8

5.      JR福知山線出軌事故:https://zh.wikipedia.org/wiki/JR%E7%A6%8F%E7%9F%A5%E5%B1%B1%E7%B7%9A%E5%87%BA%E8%BB%8C%E4%BA%8B%E6%95%85

.

#在重大交通災難發生之後

#以人命血汗換取的公共安全經驗

#從事故現場到博物館教育

#向失敗學習的博物館展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設計元素 展覽是一種敘述與安排「內容」的場域。 在設定的空間中,如同在封面上俯瞰的展場,我們劃分、區隔、安排,和擺放所有「訴說」的位置;考慮「觀展的方向」和「出入口」。

我(們)想要出書,請問‧‧‧ 藝術出版業務問答集系列之三: 我們(藝術家、藝評人、畫廊甚至是美術館)想出書,跟出版社要怎麼談?該準備什麼、注意什麼事情?

本篇只有一個重點,就是提案人要去找出版社提案前,該準備什麼東西的建議! 不過,在談到準備的東西之前,要先回答兩個問題,而這肯定也是出版社必須要問的,如果沒有問,嗯,那麼有兩種可能: 一、來開會的編輯不是很有經驗,因為這兩個基本問題,會大大關係到合約的方向、出版品編輯、宣傳的方式。 二、出版社也只是聽聽看,沒有很在意,基本上持觀望甚至否定的態度來接觸。 問題一:為什麼你要做這件事情?與問題二:你想透過出版得到什麼?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看到這個Superblue會以為是超級憂鬱,我想應該不是吧,但是沒有找到該公司名稱的解釋! 這是一間由佩斯畫廊(PACE)與超級富豪Laurene Powell Jobs(對啊,就是賈伯斯的遺孀)所資助成立,地點在邁阿密的新公司。主要業務是專門與創作沉浸式藝術的藝術家和團體合作,然後將其作品整合成展覽推銷到全球各地: https://www.superblue.com/ 沉浸式藝術(中文其實還沒有真正的完整定名)到底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在實體空間中創造出一種類似夢境、幻境,追求強烈、刺激、諧和的聲光與感知刺激性的作品;所以需要將1.空間 2.光 3.色彩 4.造型 5.聲音 等幾種元素整合成一個能讓你在現實生活中體驗超現實感受的空間。這很像近幾年在台灣火紅的teamLab(也在Superblue合作的藝術家名單中)的作品。 看到這家公司所合作的基本上都是成名,甚至有一定程度,在全球商業市場上已有成功基礎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有幾點共同特質,或許也可以歸納為其成功的基本要件: 1. 刺激面相追求的是,人類五感的共同感知。(展示追求的是感官享受或刺激,極少需要讓觀眾走進展場還要閱讀大字報的) 2. 聲光色形等條件都有一種高度的協調性。(有的甚至可以說一看作品就知道這是哪一位藝術家的,特性鮮明) 3. 技術成熟且能夠完整襯托出展示品質。(至少做到不會讓人分心,邊感受邊在角落看到接縫或膠帶,或是出入口處看到裝修缺口) 其實,台灣也有不少這個類型和領域的創作,從公部門館舍的展覽、民間展覽公司的作品到個別藝術家的創作都常見,多屬於科技藝術的領域,尤其在各種藝術慶典、藝術季中常看到。 只不過希望如果未來公部門發包這類需求的委託創作案時,或許可以先看看這家公司的合作藝術家名單,看看他們的個別官網與作品,減少展出後又被爆「抄襲」、「致敬」、「挪用」等等的爭議。 雖然科技藝術有各種「雷同」或相似度問題其實很常見,只不過創作者自己的拿捏分寸,最好還是參考一下敝社出版品《原創的真相:藝術裡的剽竊、抄襲與挪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539 ,應該可以減少一些創作方向和展現方式的爭議。 另外提供幾個Superblue代理的藝術家個別的官網,做得可真好! Es De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