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你覺得博物館可以賣藏品嗎?可以 & 不可以,請作答!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在歐美幾個國家的公私立博物館、美術館,已經成為必然面對的議題,在台灣其實還很遙遠(遙遠的原因最後說)。以下,我提供11點「可以」與「不可以」的意見提供參考,歡迎投票,聽聽彼此的想法。


一、我支持博物館、美術館「可以」賣館藏!
(理由與原因包含為什麼賣,以及怎麼賣)

A.為了籌措換購更精的藏品,可以策略性轉賣非精品的藏品。
B.不是精品的藏品,重複數量過多者可以部分轉賣。
C.過往歷史因緣中留存下來太多不佳藏品,需要此一策略。
D.館方營運費用不足時,這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E.館方購藏費用不足時,須適度開放這個管道。
F.倉儲空間和資源有限,應該要適度轉賣部分藏品。

二、我認為博物館、美術館「不可以」賣館藏!
(理由與原因包含賣掉的可能負面影響)

A.應該把資金缺口從募款與其他服務來解決,不可動腦筋在館藏上。
B.館藏是館方的主要特色,即使是只賣其中少量件數,也不可。
C.博物館的使命就是保護館藏,賣館藏就是一個與使命牴觸的事情。
D.當初贈與的收藏家有簽約說不能賣才贈給館方的。
E.賣了館藏以後,會影響其他收藏家贈與博物館的意願。

題目後補充

1.歡迎Q&A:

各位也可以在留言處留下自己覺得可以或不可以賣館藏的其他理由,更歡迎提問或討論,我會逐一回應自己的看法與所知。

2.兩方是否真的黑白分明?

上述的兩方理由其實整理起來,可以說是一種「現實派」面對「理想派」的抗爭。至於這兩者之間,真的沒有交集嗎?我個人其實覺得是有的,也就是說,在某些條件維持理想的情況下,好好處理和解決現實問題。

3.賣館藏不是說賣就賣,成立的條件千絲萬縷!

通常賣館藏的單位,目前以美國居多,當然疫情期間館方收入大跌,為了籌措營運資金甚至是員工薪資,有策略性、計畫性地賣掉館藏變成是救命的途徑。當然,這裡面主要還要經過幾道手續才有辦法讓藏品變得了現(而且是有意義的金額,要賺得夠多)。
第一、藏品有一定的展覽資歷與研究基礎。第二、藏品與拍賣市場流通品項的品質不會相差太遠,免得突然出現一個無法鑑價的藏品(市場孤品),要不價格往往只能跟著很孤單,只有極少數能夠因為獨一無二而創下天價。第三、典藏或研究部門對於要出脫的藏品的選擇條件、優先次序、評鑑方式,有一套足以說服贊助者、董事會的標準,否則,原本的美事很可能變成憾事,甚至變成醜聞新聞坑。

(最後)
4.為什麼我說這個議題離台灣很遙遠?(有優點也有缺點,然後要講的太多,如果有興趣,當冷知識讀讀吧!)

如果你看到這裡,你也對台灣幾個大博物館、美術館的館藏有了解,包含現在各縣市開始陸陸續續成立新的美術館、博物館,那麼,我認為台灣在這方面的議題,主要會面臨三個階段的問題:

第一、管理辦法怎麼適用、好用、實用、願意用?

也就是說館藏品的買與賣、接受捐贈等作業的管理辦法是否周全?這裡面牽涉到的是館方到底定位在哪裡?還有,因為各館購藏經費普遍來說都極低,那麼接受贈與的條件就要很有誠意,提供足夠的保證與回饋,目前大部分館方的條款裡面還是有許多對於贈與者、私人收藏家非常不友善的部分。

第二、要賣的東西,有CREDIT嗎?

這個問題其實根源是延續前一點,如果定位不清楚,館藏的結構、分布就不是很清晰,那麼在研究上就很難找出重點來持續耕耘,強化出與其他館館藏的差異性。

目前台灣不管博物館還是美術館,我認為館藏方向清楚一點的,研究的功夫還有很多加強的空間,所謂的研究也應結合展覽的實務。研究完,把成果放到展覽中。當然台北故宮以其國家資源,這部分做的是比較完備的,但從現有展覽情況來看,我認為他們的館藏也有比重不均衡問題,不過那又是另外的議題,在此不深入討論。

也就是說,如果要賣館藏,除了挑不是那麼出色、重複性高、等級較低的以外,更重要的是你要出手也會讓接手的藏家去衡量,你這個東西與市面上其他東西的差異在哪裡?好在哪裡?美國有許多博物館出脫的藏品,往往能夠在拍賣市場上拍出漂亮的價錢以豐富博物館財庫,最重要的就是他們挑出來的東西,雖然是館方的二級品,但是可能在外面的拍賣市場可以接近一級品的等級。這就是一種累積了館方多年研究、學術信用、展覽資歷來讓藏品加值的抽象資產。

第三、館內有東西可以賣嗎?

這是目前面對的最現實問題。近年,台灣各地新產生的博物館、美術館,未來如果沒有經費營運下去,請問除了求民意代表給資源、爆料給媒體說成藝文圈的醜聞或憾事以引起注意外,能夠引起社會關注要到「資助」,其可行性極低。加以,新的館往往與社會的連結還需要很多時間去建立,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沒有館藏可以成為當地共同投注「認同感」的標的。那麼,目前只蓋了硬體,館藏不知道在哪裡的這些新美術館,其未來,真的只能持續地靠政府挹注。

其實這又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當一個美術館,所有的經費都只能靠地方政府來補助的時候,那麼你的學術研究高度、專業行政的獨立性,可能都要受制於地方民意代表的監督、控制,儘管這裡面不全然都是壞處,但是其受影響的程度,很有可能在「所謂的民意至上的前提下」,破壞一個館的中立性、專業度。因此,為什麼國外的大型美術館、博物館最終都要朝向法人化、信託,或是追求一種讓專業可以更自由發揮的制度,前述的弊病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說了這麼多,以下另外提供三則與此議題相關的新聞報導,有興趣的可以繼續往下深究(包含受到出版業前輩,也是念藝術背景的英哲大哥3月25日發文所感,所以寫下這篇。)

The great museum sell-off: should public collections deaccession to survive Covid-19?(大博物館變賣:公共收藏品是否應該出脫以撐過疫情帶來的變故?)

A flood of art? The market issues around museum deaccessioning | The Art Newspaper(藝術品大潮來襲?博物館變賣館藏對於藝術市場造成的問題)

Selling Art to Pay the Bills Divides the Nation’s Museum Directors(出售藝術品以支付賬單?博物館館長之間對此議題出現了分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原創的真相》一書封面設計與印刷 (PART 2)

PART2. 從一檔展覽談起《原創的真相》的封面設計  2018年底,上海有一檔由企鵝藍燈書屋所策劃的一個展覽:上海1221 - 企鹅兰登书籍封面设计展 Penguin Random House Cover Design Exhibition 2018

從一本因為封面設計入選通路推薦,回溯思考出版社的責任編輯在發設計稿之前的「準備工作」!

上個月,由台灣最大圖書銷售通路博客來網路書店所挑選, 2010-2020 約十年內值得推薦的 365 本書,他們把這些素材做成萬年曆,其中有一本阿橋社的出版品,就在九月七日那一天! ( OKAPI 日日好設計萬年曆官網 ) 喜歡書與設計的讀者,很推薦去採購這本萬年曆,翻一翻可以感受這十年台灣的書籍平面設計的能量和趨勢。   博客來送來的這一份萬年曆,頗重,整體包裝有點像「3C」產品般的密合紙盒。 這裡標示著這份萬年曆的使用方法,以及它所收錄的書籍設計作品的年份。 上面小小的字寫著「日日好設計」,下方大字365,就是這本萬年曆的封面! 感謝博客來的 OKAPI 團隊選了這本書,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鼓勵,也同時感謝設計師呂期棠、排版師 JAY. Studio 為本書所投注的心力。不過,除了開心之外,由於我無法分享「什麼是好設計」,但是我可以整理幾點,對於書籍設計,一個業主、出版社角度、責任編輯的立場,該做哪些事情!?   以下是這些工作所整理成的二種資源,以及三份文件。   資源一、提供責任編輯本身對於新書內容的視覺化的、具體的想像 ( 這會影響方向 ) ,包含閱讀時的動作 ( 這會影響開本 ) 、想要什麼閱讀感 ( 這會影響紙張和印刷工序 ) 。   資源二、提供能讓設計師快速進入書的內容、世界的文件,包含新書的簡介 ( 自己的白話,不要貼公文 ) 、建議先閱讀的篇章或部分篇章摘要 ( 最好玩最重要最深刻的段落 ) 。   當你有以上的想法,也整理出上述的兩類型資源,那麼就得具體化變成三份文件給封面設計師。   文件一、設計說明書 文件二、閱讀檔案 文件三、合約或備忘錄   所謂的設計說明書,就是你對於這本書的具體「物理性」想像,比如長與寬甚至厚度,給一個範圍,如果公司本身沒有硬性規定的話,應考量內容本身要給讀者的感受,去設定尺寸。另外還有一種想像是「抽象性」或是「情感性」的想像,責任編輯身為一個把內容都來來回回整理多次之後,會是最熟悉內容的人。因此,封面會使用的是圖像還是其他素材?色彩會偏重哪個方向?哪一些要素是一定要的,或是有特殊條件的限制 ( 比如作者或翻譯書的原版規則 ) 。   第一項文件完成之後,接著要有一份能讓設計師 ( 快速 ) 閱讀的檔案。的確,有的設計師可能不讀書就設計,但

你說奈良美智是插畫家嗎?_______ 不要命了你!

你說奈良美智是插畫家嗎? _______ 不要命了你! 圖說:2019年9月香港保利拍賣於台北舉辦的預展,展出奈良美智的立體作品。(攝影,陳柏谷) 最近藝術圈內對於奈良美智的展覽,有一些「資深」藝術家進行大力批評。在此之前,好友問我你會去看展嗎?我說我會,為了知道人家展什麼,但不是因為喜歡,而且我加了一句話,我認為他屬於插畫藝術家。好在這位好友不會炸開,也沒有直面批評我,但是他自己還是很喜歡這位藝術家的作品。 ( 以下,我不會用奈良來簡稱,因為奈良是我很喜愛的城市,簡稱會搞混,更覺得對奈良這個古老都市很不敬 ) 。 幾天之後,好友把前述資深藝術家的批評言論轉給我看,看完之後,其實批評的論點無法說服我。所以,我把自己的看法重新整理一遍,用說的說給他聽,好友說,你應該把他寫下來,因為你用講的,我沒辦法轉給人家聽啦! ( 所以產生以下兩千字的碎念 ) 以下,我就做一個簡要的整理,其中,有一部分是挑戰我自己對其評價的插畫藝術家之說,一部分是整理奈良美智和當代、藝術、世界三個名詞的關係。當然,這些都是極度個人的意見 ( 偏見 ) ,而且沒有對奈良美智作出背後各種足夠的「內幕研究」,單純是從作品來談。而這裡的言論,重要的是「怎麼思考與怎麼說」,並且希望大家也可以對這個藝術巨星的現象,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這是個積累了很久的巨星,無誤。 目前奈良美智從拍賣會與周邊衍生性商品,不只是亞洲,在全球的藝術市場上也是超級巨星無誤。但是巨星怎麼來的,不是短期產生的,其實是有幾個基本條件,第一個是作品風格 ( 高辨識度與親切度 ) 。第二個是作品的數量。最後則是時間持續地累積,不斷地滾動,市場推動知名度,知名度再來回饋市場交易。但是這些,從他出道到現在,也過了將近四十年,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喜歡看那些看著他的作品的人的行為舉止,更有趣! 個人幾乎都是在拍場看到他的作品,彷彿他是拍場必備展品 ( 台北展覽經臉友補充,一檔在北美館的:越酷東京─日本 MOT 當代精選, 2011 年七月,以及關渡美術館的這次除外 ) 。所以,他的作品給人的印象,不是他畫了什麼,更多時候我是在觀眾的背後看著他們的眼神、表情,還有對著奈良美智作品的動作,那種「喜愛和崇拜」。我有時候會想,如果這個人沒有這樣的市場價格,是否會有這麼多的粉絲群? 但是,排除掉崇拜明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