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你覺得博物館可以賣藏品嗎?可以 & 不可以,請作答!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在歐美幾個國家的公私立博物館、美術館,已經成為必然面對的議題,在台灣其實還很遙遠(遙遠的原因最後說)。以下,我提供11點「可以」與「不可以」的意見提供參考,歡迎投票,聽聽彼此的想法。


一、我支持博物館、美術館「可以」賣館藏!
(理由與原因包含為什麼賣,以及怎麼賣)

A.為了籌措換購更精的藏品,可以策略性轉賣非精品的藏品。
B.不是精品的藏品,重複數量過多者可以部分轉賣。
C.過往歷史因緣中留存下來太多不佳藏品,需要此一策略。
D.館方營運費用不足時,這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E.館方購藏費用不足時,須適度開放這個管道。
F.倉儲空間和資源有限,應該要適度轉賣部分藏品。

二、我認為博物館、美術館「不可以」賣館藏!
(理由與原因包含賣掉的可能負面影響)

A.應該把資金缺口從募款與其他服務來解決,不可動腦筋在館藏上。
B.館藏是館方的主要特色,即使是只賣其中少量件數,也不可。
C.博物館的使命就是保護館藏,賣館藏就是一個與使命牴觸的事情。
D.當初贈與的收藏家有簽約說不能賣才贈給館方的。
E.賣了館藏以後,會影響其他收藏家贈與博物館的意願。

題目後補充

1.歡迎Q&A:

各位也可以在留言處留下自己覺得可以或不可以賣館藏的其他理由,更歡迎提問或討論,我會逐一回應自己的看法與所知。

2.兩方是否真的黑白分明?

上述的兩方理由其實整理起來,可以說是一種「現實派」面對「理想派」的抗爭。至於這兩者之間,真的沒有交集嗎?我個人其實覺得是有的,也就是說,在某些條件維持理想的情況下,好好處理和解決現實問題。

3.賣館藏不是說賣就賣,成立的條件千絲萬縷!

通常賣館藏的單位,目前以美國居多,當然疫情期間館方收入大跌,為了籌措營運資金甚至是員工薪資,有策略性、計畫性地賣掉館藏變成是救命的途徑。當然,這裡面主要還要經過幾道手續才有辦法讓藏品變得了現(而且是有意義的金額,要賺得夠多)。
第一、藏品有一定的展覽資歷與研究基礎。第二、藏品與拍賣市場流通品項的品質不會相差太遠,免得突然出現一個無法鑑價的藏品(市場孤品),要不價格往往只能跟著很孤單,只有極少數能夠因為獨一無二而創下天價。第三、典藏或研究部門對於要出脫的藏品的選擇條件、優先次序、評鑑方式,有一套足以說服贊助者、董事會的標準,否則,原本的美事很可能變成憾事,甚至變成醜聞新聞坑。

(最後)
4.為什麼我說這個議題離台灣很遙遠?(有優點也有缺點,然後要講的太多,如果有興趣,當冷知識讀讀吧!)

如果你看到這裡,你也對台灣幾個大博物館、美術館的館藏有了解,包含現在各縣市開始陸陸續續成立新的美術館、博物館,那麼,我認為台灣在這方面的議題,主要會面臨三個階段的問題:

第一、管理辦法怎麼適用、好用、實用、願意用?

也就是說館藏品的買與賣、接受捐贈等作業的管理辦法是否周全?這裡面牽涉到的是館方到底定位在哪裡?還有,因為各館購藏經費普遍來說都極低,那麼接受贈與的條件就要很有誠意,提供足夠的保證與回饋,目前大部分館方的條款裡面還是有許多對於贈與者、私人收藏家非常不友善的部分。

第二、要賣的東西,有CREDIT嗎?

這個問題其實根源是延續前一點,如果定位不清楚,館藏的結構、分布就不是很清晰,那麼在研究上就很難找出重點來持續耕耘,強化出與其他館館藏的差異性。

目前台灣不管博物館還是美術館,我認為館藏方向清楚一點的,研究的功夫還有很多加強的空間,所謂的研究也應結合展覽的實務。研究完,把成果放到展覽中。當然台北故宮以其國家資源,這部分做的是比較完備的,但從現有展覽情況來看,我認為他們的館藏也有比重不均衡問題,不過那又是另外的議題,在此不深入討論。

也就是說,如果要賣館藏,除了挑不是那麼出色、重複性高、等級較低的以外,更重要的是你要出手也會讓接手的藏家去衡量,你這個東西與市面上其他東西的差異在哪裡?好在哪裡?美國有許多博物館出脫的藏品,往往能夠在拍賣市場上拍出漂亮的價錢以豐富博物館財庫,最重要的就是他們挑出來的東西,雖然是館方的二級品,但是可能在外面的拍賣市場可以接近一級品的等級。這就是一種累積了館方多年研究、學術信用、展覽資歷來讓藏品加值的抽象資產。

第三、館內有東西可以賣嗎?

這是目前面對的最現實問題。近年,台灣各地新產生的博物館、美術館,未來如果沒有經費營運下去,請問除了求民意代表給資源、爆料給媒體說成藝文圈的醜聞或憾事以引起注意外,能夠引起社會關注要到「資助」,其可行性極低。加以,新的館往往與社會的連結還需要很多時間去建立,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沒有館藏可以成為當地共同投注「認同感」的標的。那麼,目前只蓋了硬體,館藏不知道在哪裡的這些新美術館,其未來,真的只能持續地靠政府挹注。

其實這又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當一個美術館,所有的經費都只能靠地方政府來補助的時候,那麼你的學術研究高度、專業行政的獨立性,可能都要受制於地方民意代表的監督、控制,儘管這裡面不全然都是壞處,但是其受影響的程度,很有可能在「所謂的民意至上的前提下」,破壞一個館的中立性、專業度。因此,為什麼國外的大型美術館、博物館最終都要朝向法人化、信託,或是追求一種讓專業可以更自由發揮的制度,前述的弊病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說了這麼多,以下另外提供三則與此議題相關的新聞報導,有興趣的可以繼續往下深究(包含受到出版業前輩,也是念藝術背景的英哲大哥3月25日發文所感,所以寫下這篇。)

The great museum sell-off: should public collections deaccession to survive Covid-19?(大博物館變賣:公共收藏品是否應該出脫以撐過疫情帶來的變故?)

A flood of art? The market issues around museum deaccessioning | The Art Newspaper(藝術品大潮來襲?博物館變賣館藏對於藝術市場造成的問題)

Selling Art to Pay the Bills Divides the Nation’s Museum Directors(出售藝術品以支付賬單?博物館館長之間對此議題出現了分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們)想要出書,請問‧‧‧ 藝術出版業務問答集系列之五: 藝術人想出書,與出版社的往來該注意哪些事情?

本文立場從作者角度出發,跟一般出版社差別不大,不一樣的反而是藝術家的著作內容,有其特殊性。 (其實比較特殊的是人,特別是一些藝術家才會有的特別需求與想法,而不是出版品啊!) 該注意的三個大方向 方向一、跟你(藝術人)對口與工作的人怎麼做事情? 方向二、合約(白紙黑字的東西,就是可用來抵制任何一方想耍賴的時候!) 方向三、設計(從版型、封面到印刷條件和印刷品質,藝術人追求的質感與出版社的想法有落差怎麼辦?妥協基準在哪裡?)

如果我不出版這本書,中文世界大概也不會有別家了。_____一篇策展公司的微信公眾號的專訪

今年夏天,一個偶然機會認識了來自上海的一位專門從事文創產業的商業展覽的專業人士。因為共同好友的關係,她拿到了《創造展覽》這本書,在台灣旅遊的最後四五天,這本書變成她的床頭書,到花東度假的時候,也是快速的、認真的讀著這本書,在第二次會面的時候,她對這本書與我的工作,提出了許多的疑問和討論。並且,這個疑問,她回到中國之後,繼續往下延伸、繼續深入問題,幾次來回的溝通之後,完成了這篇長文。

《原創的真相》一書封面設計與印刷 (PART 2)

PART2. 從一檔展覽談起《原創的真相》的封面設計  2018年底,上海有一檔由企鵝藍燈書屋所策劃的一個展覽:上海1221 - 企鹅兰登书籍封面设计展 Penguin Random House Cover Design Exhibition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