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你覺得博物館可以賣藏品嗎?可以 & 不可以,請作答!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在歐美幾個國家的公私立博物館、美術館,已經成為必然面對的議題,在台灣其實還很遙遠(遙遠的原因最後說)。以下,我提供11點「可以」與「不可以」的意見提供參考,歡迎投票,聽聽彼此的想法。


一、我支持博物館、美術館「可以」賣館藏!
(理由與原因包含為什麼賣,以及怎麼賣)

A.為了籌措換購更精的藏品,可以策略性轉賣非精品的藏品。
B.不是精品的藏品,重複數量過多者可以部分轉賣。
C.過往歷史因緣中留存下來太多不佳藏品,需要此一策略。
D.館方營運費用不足時,這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E.館方購藏費用不足時,須適度開放這個管道。
F.倉儲空間和資源有限,應該要適度轉賣部分藏品。

二、我認為博物館、美術館「不可以」賣館藏!
(理由與原因包含賣掉的可能負面影響)

A.應該把資金缺口從募款與其他服務來解決,不可動腦筋在館藏上。
B.館藏是館方的主要特色,即使是只賣其中少量件數,也不可。
C.博物館的使命就是保護館藏,賣館藏就是一個與使命牴觸的事情。
D.當初贈與的收藏家有簽約說不能賣才贈給館方的。
E.賣了館藏以後,會影響其他收藏家贈與博物館的意願。

題目後補充

1.歡迎Q&A:

各位也可以在留言處留下自己覺得可以或不可以賣館藏的其他理由,更歡迎提問或討論,我會逐一回應自己的看法與所知。

2.兩方是否真的黑白分明?

上述的兩方理由其實整理起來,可以說是一種「現實派」面對「理想派」的抗爭。至於這兩者之間,真的沒有交集嗎?我個人其實覺得是有的,也就是說,在某些條件維持理想的情況下,好好處理和解決現實問題。

3.賣館藏不是說賣就賣,成立的條件千絲萬縷!

通常賣館藏的單位,目前以美國居多,當然疫情期間館方收入大跌,為了籌措營運資金甚至是員工薪資,有策略性、計畫性地賣掉館藏變成是救命的途徑。當然,這裡面主要還要經過幾道手續才有辦法讓藏品變得了現(而且是有意義的金額,要賺得夠多)。
第一、藏品有一定的展覽資歷與研究基礎。第二、藏品與拍賣市場流通品項的品質不會相差太遠,免得突然出現一個無法鑑價的藏品(市場孤品),要不價格往往只能跟著很孤單,只有極少數能夠因為獨一無二而創下天價。第三、典藏或研究部門對於要出脫的藏品的選擇條件、優先次序、評鑑方式,有一套足以說服贊助者、董事會的標準,否則,原本的美事很可能變成憾事,甚至變成醜聞新聞坑。

(最後)
4.為什麼我說這個議題離台灣很遙遠?(有優點也有缺點,然後要講的太多,如果有興趣,當冷知識讀讀吧!)

如果你看到這裡,你也對台灣幾個大博物館、美術館的館藏有了解,包含現在各縣市開始陸陸續續成立新的美術館、博物館,那麼,我認為台灣在這方面的議題,主要會面臨三個階段的問題:

第一、管理辦法怎麼適用、好用、實用、願意用?

也就是說館藏品的買與賣、接受捐贈等作業的管理辦法是否周全?這裡面牽涉到的是館方到底定位在哪裡?還有,因為各館購藏經費普遍來說都極低,那麼接受贈與的條件就要很有誠意,提供足夠的保證與回饋,目前大部分館方的條款裡面還是有許多對於贈與者、私人收藏家非常不友善的部分。

第二、要賣的東西,有CREDIT嗎?

這個問題其實根源是延續前一點,如果定位不清楚,館藏的結構、分布就不是很清晰,那麼在研究上就很難找出重點來持續耕耘,強化出與其他館館藏的差異性。

目前台灣不管博物館還是美術館,我認為館藏方向清楚一點的,研究的功夫還有很多加強的空間,所謂的研究也應結合展覽的實務。研究完,把成果放到展覽中。當然台北故宮以其國家資源,這部分做的是比較完備的,但從現有展覽情況來看,我認為他們的館藏也有比重不均衡問題,不過那又是另外的議題,在此不深入討論。

也就是說,如果要賣館藏,除了挑不是那麼出色、重複性高、等級較低的以外,更重要的是你要出手也會讓接手的藏家去衡量,你這個東西與市面上其他東西的差異在哪裡?好在哪裡?美國有許多博物館出脫的藏品,往往能夠在拍賣市場上拍出漂亮的價錢以豐富博物館財庫,最重要的就是他們挑出來的東西,雖然是館方的二級品,但是可能在外面的拍賣市場可以接近一級品的等級。這就是一種累積了館方多年研究、學術信用、展覽資歷來讓藏品加值的抽象資產。

第三、館內有東西可以賣嗎?

這是目前面對的最現實問題。近年,台灣各地新產生的博物館、美術館,未來如果沒有經費營運下去,請問除了求民意代表給資源、爆料給媒體說成藝文圈的醜聞或憾事以引起注意外,能夠引起社會關注要到「資助」,其可行性極低。加以,新的館往往與社會的連結還需要很多時間去建立,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沒有館藏可以成為當地共同投注「認同感」的標的。那麼,目前只蓋了硬體,館藏不知道在哪裡的這些新美術館,其未來,真的只能持續地靠政府挹注。

其實這又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當一個美術館,所有的經費都只能靠地方政府來補助的時候,那麼你的學術研究高度、專業行政的獨立性,可能都要受制於地方民意代表的監督、控制,儘管這裡面不全然都是壞處,但是其受影響的程度,很有可能在「所謂的民意至上的前提下」,破壞一個館的中立性、專業度。因此,為什麼國外的大型美術館、博物館最終都要朝向法人化、信託,或是追求一種讓專業可以更自由發揮的制度,前述的弊病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說了這麼多,以下另外提供三則與此議題相關的新聞報導,有興趣的可以繼續往下深究(包含受到出版業前輩,也是念藝術背景的英哲大哥3月25日發文所感,所以寫下這篇。)

The great museum sell-off: should public collections deaccession to survive Covid-19?(大博物館變賣:公共收藏品是否應該出脫以撐過疫情帶來的變故?)

A flood of art? The market issues around museum deaccessioning | The Art Newspaper(藝術品大潮來襲?博物館變賣館藏對於藝術市場造成的問題)

Selling Art to Pay the Bills Divides the Nation’s Museum Directors(出售藝術品以支付賬單?博物館館長之間對此議題出現了分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關於《創造展覽》一書的封面設計、書名與色彩 設計元素 展覽是一種敘述與安排「內容」的場域。 在設定的空間中,如同在封面上俯瞰的展場,我們劃分、區隔、安排,和擺放所有「訴說」的位置;考慮「觀展的方向」和「出入口」。

我(們)想要出書,請問‧‧‧ 藝術出版業務問答集系列之三: 我們(藝術家、藝評人、畫廊甚至是美術館)想出書,跟出版社要怎麼談?該準備什麼、注意什麼事情?

本篇只有一個重點,就是提案人要去找出版社提案前,該準備什麼東西的建議! 不過,在談到準備的東西之前,要先回答兩個問題,而這肯定也是出版社必須要問的,如果沒有問,嗯,那麼有兩種可能: 一、來開會的編輯不是很有經驗,因為這兩個基本問題,會大大關係到合約的方向、出版品編輯、宣傳的方式。 二、出版社也只是聽聽看,沒有很在意,基本上持觀望甚至否定的態度來接觸。 問題一:為什麼你要做這件事情?與問題二:你想透過出版得到什麼?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一間不以銷售作品而以門票收入來經營的藝術企業:Superblue 看到這個Superblue會以為是超級憂鬱,我想應該不是吧,但是沒有找到該公司名稱的解釋! 這是一間由佩斯畫廊(PACE)與超級富豪Laurene Powell Jobs(對啊,就是賈伯斯的遺孀)所資助成立,地點在邁阿密的新公司。主要業務是專門與創作沉浸式藝術的藝術家和團體合作,然後將其作品整合成展覽推銷到全球各地: https://www.superblue.com/ 沉浸式藝術(中文其實還沒有真正的完整定名)到底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在實體空間中創造出一種類似夢境、幻境,追求強烈、刺激、諧和的聲光與感知刺激性的作品;所以需要將1.空間 2.光 3.色彩 4.造型 5.聲音 等幾種元素整合成一個能讓你在現實生活中體驗超現實感受的空間。這很像近幾年在台灣火紅的teamLab(也在Superblue合作的藝術家名單中)的作品。 看到這家公司所合作的基本上都是成名,甚至有一定程度,在全球商業市場上已有成功基礎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有幾點共同特質,或許也可以歸納為其成功的基本要件: 1. 刺激面相追求的是,人類五感的共同感知。(展示追求的是感官享受或刺激,極少需要讓觀眾走進展場還要閱讀大字報的) 2. 聲光色形等條件都有一種高度的協調性。(有的甚至可以說一看作品就知道這是哪一位藝術家的,特性鮮明) 3. 技術成熟且能夠完整襯托出展示品質。(至少做到不會讓人分心,邊感受邊在角落看到接縫或膠帶,或是出入口處看到裝修缺口) 其實,台灣也有不少這個類型和領域的創作,從公部門館舍的展覽、民間展覽公司的作品到個別藝術家的創作都常見,多屬於科技藝術的領域,尤其在各種藝術慶典、藝術季中常看到。 只不過希望如果未來公部門發包這類需求的委託創作案時,或許可以先看看這家公司的合作藝術家名單,看看他們的個別官網與作品,減少展出後又被爆「抄襲」、「致敬」、「挪用」等等的爭議。 雖然科技藝術有各種「雷同」或相似度問題其實很常見,只不過創作者自己的拿捏分寸,最好還是參考一下敝社出版品《原創的真相:藝術裡的剽竊、抄襲與挪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539 ,應該可以減少一些創作方向和展現方式的爭議。 另外提供幾個Superblue代理的藝術家個別的官網,做得可真好! Es De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