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關於臺北故宮「國寶新視界」一系列短片,院方所拍出的觀眾角度新問題與文物認識的視覺新可能!

技術和器材在怎麼進步和高端,其實也無法掩蓋影片拍攝背後和對藏品理解本質的缺乏!從台北故宮一系列8K短片裡,我們想提出一些思考和想像。

2020年大概是臺北故宮參觀人數近十年來探底(深不見底)的一次。不過,各國博物館美術館也往往用這個時間點來做「線上」推廣與「線下」整修的工程。臺北故宮就在該年底推出一系列「國寶新視界」短影音,放在故宮的YOUTUBE頻道上,影片標榜8K,有的是4K


影片連結:國寶新視界—翠玉白菜(8K版本)

點進去之後可從影片列表中看到其他藏品的影片。https://shorturl.at/lmBI0 


不過,不管幾K,好幾段影片過場的彩色渲染流動的,亮眼到令人覺得都是18K以上的金沙。以下針對這系列影片,提出幾點想法,如果要拍,現在做到了什麼?又有什麼不足或是更令人期待的部分?

以下將討論與批評分成三部分,第一是討論影片設定的問題。第二是影片目前呈現的內容有什麼問題。第三部分則是對於臺北故宮拍攝這類型影片,作為一個觀眾的期待。

一、關於設定

1.影片時間長度:

博物館拍攝短影音的趨勢,臺北故宮看到了,也加入這個戰場。不過,以目前這一系列影片來看,可以發現其是以「不解說」、「單純觀賞」為基本設定。如果是這樣,當你只剩下「視覺」,那麼你的時間是否還需要3分鐘?或是這3分鐘你要怎麼排影像才會讓觀眾覺得「值得」?

2.「新視界」的定義:

影片標題訴求「新視界」,所以不說教,不給文物歷史資訊。但是個人認為,鏡頭下的文物並不是一張繪畫,能純粹只看形與色。文物的形與色,都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條件。所以,製作單位仍然可以從文物本身的「視覺」角度,來篩選「眼睛看的時候」需要的資訊,輔助觀眾「怎麼看」,如此才是「新」的「視界」,否則這樣的影片只是「光影」與「鏡頭」的遊戲而已。

國寶新視界—翠玉白菜(8K版本)影片對於文物局部影像片段的截圖



國寶新視界—肉形石(8K版本)影片截圖


國寶新視界—谿山行旅圖(8K版本)影片截圖

二、關於內容:關於鏡頭前的文物與鏡頭背後的腳本

在前述幾點的期待下,以翠玉白菜的影片而言,目前的成果在運鏡上並沒有發揮「不說卻仍然說了什麼」的功能,反而比較像是測試電視機解析度的DEMO影片。此外,文物的拍攝角度也多所重複,並沒有讓觀眾有一種能從視覺累積的經驗中,逐漸「看到了」什麼,其實任何一個影片觀賞者都會有這種隱形的期待的!

因此,三分鐘的影片不會是只有剪接出來的,而是在拍攝之前就要有「導演」的企圖,他要透過鏡頭把觀眾的目光帶到哪裡?鏡頭下的內容必須揭示什麼?那麼,文物透過鏡頭投射的方向、運鏡行進的方向、具焦的大小範圍,以及最少又最需要又最簡單的旁白或字幕,甚至配樂,才一層層的搭進來。

最終的目標,是讓觀眾在腦海裡「掌握」到文物的全貌、眼睛也同時「清楚」欣賞到細節,如果奢侈一點,還能理解到,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麼」。而這個成果,必須是來自一份想體貼觀眾、有表達的慾望、有分享的初衷所寫成的腳本,才有可能實現。

三、對影片的期待:不見得需要與最想看到的!

這次臺北故宮團隊找了德國的藝術家一起合作,據稱抽取出文物的顏色來創作,創作出來的就是在每部影片中穿插的彩色流沙渲染畫面。其實,這些影像或作品成果,真的很美。但是,以視覺經驗來說,這些高彩度的「當代作品」,奪走了視網膜去發掘「文物經過時間的內斂美感」的機會,特別是運用在古代繪畫,這樣的安插所造成的視覺侵略性就會很明顯。

如果真的要有,那麼應該是片頭,或是結尾,並且彩度並不需要這麼高。畢竟,任誰(包含色弱的觀眾)都可一眼就發覺文物與這些影像的彩度差異。


國寶新視界—龍藏經(4K版本)影片截圖,此為德國藝術家從該文物顏色出發所創做的影像


國寶新視界—龍藏經(4K版本)影片截圖

那麼,我們對這系列影片可以有什麼樣的期待?以其目前還未出現陶瓷、書法、青銅器的主題影片,應該還有許多集內容仍然在製播或籌畫當中。所以,作為一個觀眾來期待的「國寶新視界」,小結前述諸段的評論,至少可以整理出幾點建言:

A.短影音的影片,的確不需要說典故,但是要提供能夠輔助視覺欣賞的資訊。

B.從思考「如何累積觀眾的視覺經驗」,來安排鏡頭拍攝文物的各種角度,還有前後的順序。

C.可以有新增的內容,但必須是能夠增進觀眾對文物的「視覺」理解,但是如果會搶走文物的風采,那就不會是影片的「好配角」。 

最後,本篇建言還是非常的粗略,但是如果從「博物館的虛擬展示、視覺導覽」的立場來說,文中所說的只是「粗淺」方向,而所有的成果都還是需要從背後對藏品知識的層層轉化,博物館的未來終究是在與觀眾的交流上,不會只是為了收藏而存在。總之,還是期待其他類型的文物影片陸續推出,好讓我們從視覺上來記憶與累積對國寶的認識。

#臺北故宮 #國寶 #虛擬博物館 #展示法 #博物館行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原創的真相》一書封面設計與印刷 (PART 2)

PART2. 從一檔展覽談起《原創的真相》的封面設計  2018年底,上海有一檔由企鵝藍燈書屋所策劃的一個展覽:上海1221 - 企鹅兰登书籍封面设计展 Penguin Random House Cover Design Exhibition 2018

如果我不出版這本書,中文世界大概也不會有別家了。_____一篇策展公司的微信公眾號的專訪

今年夏天,一個偶然機會認識了來自上海的一位專門從事文創產業的商業展覽的專業人士。因為共同好友的關係,她拿到了《創造展覽》這本書,在台灣旅遊的最後四五天,這本書變成她的床頭書,到花東度假的時候,也是快速的、認真的讀著這本書,在第二次會面的時候,她對這本書與我的工作,提出了許多的疑問和討論。並且,這個疑問,她回到中國之後,繼續往下延伸、繼續深入問題,幾次來回的溝通之後,完成了這篇長文。

你說奈良美智是插畫家嗎?_______ 不要命了你!

你說奈良美智是插畫家嗎? _______ 不要命了你! 圖說:2019年9月香港保利拍賣於台北舉辦的預展,展出奈良美智的立體作品。(攝影,陳柏谷) 最近藝術圈內對於奈良美智的展覽,有一些「資深」藝術家進行大力批評。在此之前,好友問我你會去看展嗎?我說我會,為了知道人家展什麼,但不是因為喜歡,而且我加了一句話,我認為他屬於插畫藝術家。好在這位好友不會炸開,也沒有直面批評我,但是他自己還是很喜歡這位藝術家的作品。 ( 以下,我不會用奈良來簡稱,因為奈良是我很喜愛的城市,簡稱會搞混,更覺得對奈良這個古老都市很不敬 ) 。 幾天之後,好友把前述資深藝術家的批評言論轉給我看,看完之後,其實批評的論點無法說服我。所以,我把自己的看法重新整理一遍,用說的說給他聽,好友說,你應該把他寫下來,因為你用講的,我沒辦法轉給人家聽啦! ( 所以產生以下兩千字的碎念 ) 以下,我就做一個簡要的整理,其中,有一部分是挑戰我自己對其評價的插畫藝術家之說,一部分是整理奈良美智和當代、藝術、世界三個名詞的關係。當然,這些都是極度個人的意見 ( 偏見 ) ,而且沒有對奈良美智作出背後各種足夠的「內幕研究」,單純是從作品來談。而這裡的言論,重要的是「怎麼思考與怎麼說」,並且希望大家也可以對這個藝術巨星的現象,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這是個積累了很久的巨星,無誤。 目前奈良美智從拍賣會與周邊衍生性商品,不只是亞洲,在全球的藝術市場上也是超級巨星無誤。但是巨星怎麼來的,不是短期產生的,其實是有幾個基本條件,第一個是作品風格 ( 高辨識度與親切度 ) 。第二個是作品的數量。最後則是時間持續地累積,不斷地滾動,市場推動知名度,知名度再來回饋市場交易。但是這些,從他出道到現在,也過了將近四十年,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喜歡看那些看著他的作品的人的行為舉止,更有趣! 個人幾乎都是在拍場看到他的作品,彷彿他是拍場必備展品 ( 台北展覽經臉友補充,一檔在北美館的:越酷東京─日本 MOT 當代精選, 2011 年七月,以及關渡美術館的這次除外 ) 。所以,他的作品給人的印象,不是他畫了什麼,更多時候我是在觀眾的背後看著他們的眼神、表情,還有對著奈良美智作品的動作,那種「喜愛和崇拜」。我有時候會想,如果這個人沒有這樣的市場價格,是否會有這麼多的粉絲群? 但是,排除掉崇拜明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