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忙了一年,來談談藝術史上最有名的《臥室》吧!____ 你知道,梵谷的臥室,有三個版本嗎?那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今天來談藝術史上最有名的臥房,是梵谷的《在亞爾的臥室》(Slaapkamer te Arles),大部分人都會說:「啊!我有看過。」但實際上你知道這張畫有三個版本,而你看到的又是哪一張呢?以下是從這三張畫所發展出的各種議題。

我們可能看到的是這張,因為這張是在巴黎奧賽美術館,卻是最小也最晚才創作出來的版本。


1.梵谷為什麼畫這間臥室?

2.為什麼會有三張?目前的收藏處?

3.這幾幅作品的欣賞重點是?

4.這三張畫作彼此之間的差異?

5.這三張畫曾經在一起展覽過!

文章頗長(3400字,閱讀時間10分鐘),可以依照好奇的程度依下列主題閱讀:


1.梵谷為什麼畫這間臥室?

只活了37年的梵谷,在1888年搬到法國阿爾(Arles)擁有自己的房間之前,換過三十多次的居住地點。而在這間終於屬於他自己的房間裡,他做了許多的裝飾,包含掛在牆上的畫作、油漆房內各個部分(都不同色,包含牆、門、桌椅、床),還有挑選各種顏色的用品。以目前的作品來看,這間房間裡面的色彩其實非常多,對比也是很強烈的。不過這對他來說,反而才是梵谷想要追求的一種能夠讓他休息與熟睡的感覺。

依據梵谷書簡全集中當年的一封信件裡,他寫了一段這樣的文字:

「此次的畫題純粹是我的臥室,色彩唯有在此地才是無所不能的,淨化的色彩賦予尋常事物一股奇偉的精神,引發了憩息或安睡的聯想。換句話說,這張畫便該有讓腦子或想像活動得到休息的作用。」

並且他給弟弟西奧與高更的信件中,分別提供了這個臥室圖的草稿。


給高更的信中的草圖
Vincent_van_Gogh_-_Vincent's_Bedroom_-_Lettersketch_17_October_1888

 

給弟弟西奧的信中的草圖

1280px-Vincent_van_Gogh_-_Vincent's_Bedroom_in_Arles_-_Letter_Sketch_October_1888


2.為什麼會有三張?目前的收藏處?


原本在1888年梵谷畫完這張《臥室》(阿姆斯特丹的版本)之後,後來遇到洪水,作品受到損傷,因此他弟弟希望他在重畫一次這個題材的畫作,他才又畫了一張(芝加哥的版本)。但是隔年夏天,他再重畫一張(巴黎的版本)給他的媽媽和妹妹。這些作品幾經輾轉流傳,最後都落腳在博物館中。目前這三張作品的基本資料與收藏處如下:


第一幅:尼德蘭(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72.4 X 91.3,1888/10/16-17
藏品單獨網頁,包含可以手動比較色彩重建前後的差別:https://ontrafel.vangogh.nl/en/story/37/the-colour-has-to-do-the-job-here/


第二幅:美國,芝加哥,芝加哥藝術博物館,73.6 X 92.3,1889/9/5
https://www.artic.edu/exhibitions/1865/van-gogh-s-bedrooms


第三幅: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57.5X74,1889/9/28(作品完成日期)
https://m.musee-orsay.fr/en/works/commentaire_id/van-goghs-bedroom-in-arles-16367.html


3.這幾幅作品的欣賞重點是?

我們分成兩個部份來解釋。第一、作者的說明,這個從留下的信件中可以找到。第二、美術館在作品網頁上的解說(芝加哥的版本)。

梵谷在自己的信件裡面這麼說(1888年):

「牆壁是淺紫羅蘭色。地面呈紅磚色。床和椅子的木頭為鮮奶油黃(另一說為銘黃),被單和枕頭是非常淡的檸檬綠。深紅色的床罩。綠色的窗子。橘紅色的盥洗用桌子,藍色的臉盆。淡紫色的門。傢俱的粗寬線條,必須再次表現絕對的安憩氣息。牆上有肖像畫、一面鏡子、一條大毛巾和幾件衣服。至於畫框,因為畫面上沒有白顏色,所以他將是白的。」

(以上文字來自藝術家於1990年所出版的《梵谷書簡全集》,雖然部分信件內的譯文與美術館網站引用的有些出入,但是對於房內布置的配色倒是大部分相同。)


梵谷,臥室,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73.6 X 92.3,1889/9/5


研究者的觀賞分析:

至於美術館的幾種對於此幅畫作(三張)都有蠻接近的敘述,讀者可以看著搭配說明邊看著上面插圖的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版。雖然梵谷自己認為這個房間的佈置、所用的顏色是要讓他能夠進入一種完全的休息狀態,而且是自己喜歡的樣子。不過,在他住進這間房間之後,所畫的三幅臥室的畫作期間,精神狀態並不穩定,包含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還幾次進出醫院。

整個房間的每一個部分都用了一個顏色,有的不只是顏色,畫法更表現出實際的狀態,例如一塊塊可能代表著實際狀況凹凸不平、不均勻著色的地板,都可以感覺到這房間並不是那麼安穩、舒適。

還有,床板、地板的放射角度斜線,雖然表現出透視感,但是梵谷卻用顏料平塗的筆觸,讓整個畫面產生扁平的效果。使得這個扁平的視覺感受,加上飽滿甚至衝突的滿滿顏色,兩個原因讓這個房間形成一種特殊的氛圍。只不過這個氛圍不會是藝術家自己講的一種安穩舒適的感覺,這反應了梵谷創作此畫的實際上頗為不穩定的精神狀態。


4.這三張畫作彼此之間的差異?

就三家都收藏了《臥室》的美術館來說,三幅畫作彼此之間是有許多相異之處。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透過與另外也有收藏此畫的兩個美術館的合作,來分析這三幅作品。這部八分多鐘的短片可能就是研究成果的精華。本文分成幾個子題以螢幕截圖來摘要解說。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第二組連結,具有中文簡體版的字幕(雖然是中文,但是有些內容我也是看了幾次才看懂)。


三幅畫作的解析影片
Under Cover: The Science of Van Gogh's Bedrooms
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SsUzaIDsHo


簡體中文字幕版:
穿越畫布 | 再看梵高的《臥室》
連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N411o7YS?p=1&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plat=android&share_source=GENERIC&share_tag=s_i&timestamp=1612626017&unique_k=175iS6


短片共分成三部分(8分52秒)

1.分析所使用的工具和科技(Tools and Techniques)

2.三幅作品的先後順序(Which Came First)

3.色彩所扮演的角色與功用(The Color Has to Do the Job Here)

以下以螢幕截圖來解說這部影片,建議可以先看完這些解說,再看影片會印象更深刻。



影片截圖1:研究單位以X光來檢視畫作的結構,同時可以看到作品的筆觸和順序。



影片截圖2:研究者會從畫布上擷取一小塊樣本,來尋找梵谷所使用的顏料,以及那個顏料原本是什麼顏色。而對照的標準就是機構所藏的各時期顏料庫。



影片截圖3:透過側面角度的強光來照射畫部,畫布上的筆觸與肌理就會禿顯出來。同時這一張是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版本,表面的顏料起伏非常明顯。



影片截圖4:相較於上一張芝加哥的畫面肌理,阿姆斯特丹的版本筆觸上相對平緩許多。



影片截圖5:阿姆斯特丹與芝加哥兩版本的差異還不只在顏料肌理,畫作細部的處理方式也很不同。比如畫作右上方牆上掛畫的地方,阿姆斯特丹本版本在X光檢查下可以看到的是牆壁的顏料先塗上,在畫上畫框的位置。



影片截圖6:至於芝加哥版本的畫框位置,則是在畫牆壁的時候先預留了位置,然後才畫上畫框。



影片截圖7:研究機構還針對每一幅畫作進行高倍數細部攝影,同時也才能建立資料,以方便後續能檢視每一區塊的顏料。



影片截圖8:透過前一個手續顏料掃描之後,就會發現畫面上同樣的內容,例如綠色的窗戶,使用的顏料其實是有差異的。有相同的也有相異的綠顏料。



影片截圖9:透過藝術家自己的信件中所提到畫作的訊息,雖然可以知道這三幅畫作的先後,不過仍然需要實際的科學檢驗才能真確的證明畫作的年代順序如信中資訊所述。



影片截圖10:主要的癥結點在於芝加哥與阿姆斯特丹二個版本的先後順序為何?在梵谷自己的敘述中,分別提到他的《臥室》畫作損壞的狀況。搭配這些文字記錄,研究團隊在兩幅畫找了相同的位置來檢視損壞情況。



影片截圖11:經過放大之後兩張畫的損壞情況,在目前肉眼觀察中可以看到,左邊的圖是有一層顏料,剝落之後依稀可見下方的畫布。而右邊的畫彷彿有兩層顏料,一層較薄作為底漆的作用,另一層則在上方,雖然剝落的也很多。



影片截圖12:如果將前面的畫作放大、平視、圖解之後會發現,阿姆斯特丹的畫作主要是一層顏料,芝加哥的版本有兩層。



影片截圖13:根據梵谷自己的敘述,第一張臥室的畫作因為損傷甚至看得到畫布。另外一張(第二件臥室)因為顏料塗的很薄,很快,但是不同的顏料彼此之間的黏著令他很困擾。因此可以確認第一張《臥室》是阿姆斯特丹的版本。



影片截圖14:另外一個工程是確認目前畫布上顏料的顏色,與當初梵谷完成時的畫作顏色有何不同?因此研究團隊必須從畫布邊緣截取一小塊的顏料來做分析檢驗。



影片截圖15:根據梵谷的信件提到臥室的牆壁是用接近淡紫色的顏料去塗的,但是我們目前看到其實比較接近藍色。因此,研究團隊從擷取下來的顏料顆粒,經過高倍率放大與光線照射之後,發現牆壁上的顏料層的表面(圖左,較接近藍色)與底部(圖右,較接近紫色)就有顏色的差異,也符合梵谷自己的說法。



影片截圖16:從上述的研究基礎,重新對於畫作提出「色彩重建」的想像,我們可以看到,圖片中白線左側的顏色很有可能是比較接近梵谷當年完成的樣貌。片中還提到一點,梵谷很大膽地使用這些明亮的顏色,而不擔心刺眼或不協調,因為他相信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顏色會產生變化,就會變得更好看。這也讓我們認識到梵谷對於顏色的知識掌握和敏感度。


5.這三張畫曾經在一起展覽過!


圖片原始出處:https://medium.com/@mneault/architecture-of-the-mind-511b53b19f07


2016年2月14日到5月10日,三張梵谷的臥室共同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中展出,除此之外還有36件其他作品(包含油畫、素描、附有插圖的信件)。


以下是當年展覽的官網,之後資料留存至今:

Van Gogh's Bedrooms at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https://archive.artic.edu/van-gogh-bedrooms/about-paintings

比較有意思的是網站裡有針對畫作的幾個主題的比較,其中最具體的,而且三幅都不一樣的是臥室右邊牆上掛著的畫作。



最後,想要說的是,如果一張沒有真偽問題的畫作、只有少數疑點的作品,仍然做出這麼多的努力與研究,或許,在台灣的國美館、故宮裡的畫作,研究可能都還有許多許多可以嘗試與挑戰的空間,然後當我們研究完了之後,下一步則是如何向大眾解釋,讓更多人認識我們國家的收藏,這個才是博物館、美術館能夠加深並增加一個館本身持續存在的意義吧。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奧塞美術館 #梵谷美術館 #藝術鑑定 #作品修復 #顏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原創的真相》一書封面設計與印刷 (PART 2)

PART2. 從一檔展覽談起《原創的真相》的封面設計  2018年底,上海有一檔由企鵝藍燈書屋所策劃的一個展覽:上海1221 - 企鹅兰登书籍封面设计展 Penguin Random House Cover Design Exhibition 2018

如果我不出版這本書,中文世界大概也不會有別家了。_____一篇策展公司的微信公眾號的專訪

今年夏天,一個偶然機會認識了來自上海的一位專門從事文創產業的商業展覽的專業人士。因為共同好友的關係,她拿到了《創造展覽》這本書,在台灣旅遊的最後四五天,這本書變成她的床頭書,到花東度假的時候,也是快速的、認真的讀著這本書,在第二次會面的時候,她對這本書與我的工作,提出了許多的疑問和討論。並且,這個疑問,她回到中國之後,繼續往下延伸、繼續深入問題,幾次來回的溝通之後,完成了這篇長文。

你說奈良美智是插畫家嗎?_______ 不要命了你!

你說奈良美智是插畫家嗎? _______ 不要命了你! 圖說:2019年9月香港保利拍賣於台北舉辦的預展,展出奈良美智的立體作品。(攝影,陳柏谷) 最近藝術圈內對於奈良美智的展覽,有一些「資深」藝術家進行大力批評。在此之前,好友問我你會去看展嗎?我說我會,為了知道人家展什麼,但不是因為喜歡,而且我加了一句話,我認為他屬於插畫藝術家。好在這位好友不會炸開,也沒有直面批評我,但是他自己還是很喜歡這位藝術家的作品。 ( 以下,我不會用奈良來簡稱,因為奈良是我很喜愛的城市,簡稱會搞混,更覺得對奈良這個古老都市很不敬 ) 。 幾天之後,好友把前述資深藝術家的批評言論轉給我看,看完之後,其實批評的論點無法說服我。所以,我把自己的看法重新整理一遍,用說的說給他聽,好友說,你應該把他寫下來,因為你用講的,我沒辦法轉給人家聽啦! ( 所以產生以下兩千字的碎念 ) 以下,我就做一個簡要的整理,其中,有一部分是挑戰我自己對其評價的插畫藝術家之說,一部分是整理奈良美智和當代、藝術、世界三個名詞的關係。當然,這些都是極度個人的意見 ( 偏見 ) ,而且沒有對奈良美智作出背後各種足夠的「內幕研究」,單純是從作品來談。而這裡的言論,重要的是「怎麼思考與怎麼說」,並且希望大家也可以對這個藝術巨星的現象,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這是個積累了很久的巨星,無誤。 目前奈良美智從拍賣會與周邊衍生性商品,不只是亞洲,在全球的藝術市場上也是超級巨星無誤。但是巨星怎麼來的,不是短期產生的,其實是有幾個基本條件,第一個是作品風格 ( 高辨識度與親切度 ) 。第二個是作品的數量。最後則是時間持續地累積,不斷地滾動,市場推動知名度,知名度再來回饋市場交易。但是這些,從他出道到現在,也過了將近四十年,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喜歡看那些看著他的作品的人的行為舉止,更有趣! 個人幾乎都是在拍場看到他的作品,彷彿他是拍場必備展品 ( 台北展覽經臉友補充,一檔在北美館的:越酷東京─日本 MOT 當代精選, 2011 年七月,以及關渡美術館的這次除外 ) 。所以,他的作品給人的印象,不是他畫了什麼,更多時候我是在觀眾的背後看著他們的眼神、表情,還有對著奈良美智作品的動作,那種「喜愛和崇拜」。我有時候會想,如果這個人沒有這樣的市場價格,是否會有這麼多的粉絲群? 但是,排除掉崇拜明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