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在 2021 年 2 月 26 日於 Youtube 頻道發布「谿山行旅圖快問快答」的 6 分 32 秒短片。分別以快問快答與專家解說的文物賞析來介紹這幅堪稱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的畫作。此片的幾個特點是:用直白的問題,讓專家精簡地回答。至於專家解說時,也搭配畫作的影片、圖像、動畫來呈現,對於觀眾來說是一種相對親切的呈現。 影片連結 同時也是回應前 2 天提出的活動所作的說明。接下來,我們以世界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的重點館藏介紹影片的觀賞經驗、 Youtube 上各類文物、藝術品解說的影片來對比臺北故宮這部新短片,並從以下 3 個面向討論。同時,這也是回應前 2 天粉專提出的活動。 1. 時間長度的安排 2. 問答與解說的分配 3. 技術面:配樂、圖像、動畫 以下分別說明: 1. 時間長度的安排: 全片以時間長度來分可劃成四個部分 1. 畫作取件與攝影過程(時間約, 56 秒) 2. 快問快答(共 8 題,時間約 72 秒) 3. 文物賞析(專家:書畫處長解說) 4. 文物賞析(專家:前副院長解說) 可以發現,第一段的時間長度如果作為此段影片的引子,其實過長。而且內容在快節奏的配樂下,反而顯得影片內容太鬆散,這在「分秒必爭」的 YOUTUTBE 世界,會是個缺陷。 至於第 2 、 3 、 4 段的內容,如果能夠把要傳達的想法,核心要介紹的內容,統合問答的順序,至少可以達成兩樣目標:第一、認識會層層遞進,加深理解。第二、縮短影片時間 30% 左右。 2. 問答與解說的分配 引子之後的三段問答與解析,其實都是對著觀眾解說作品。但是解說的順序,需要考量觀眾如何會理解得更順利,如何透過一層層一次次的解說,帶領觀眾分階段逐次進入每一個問題。 如果用這個前提來看這部短片,我們可以從問答與解析的內容來思考,發生了什麼問題,甚至是否可以嘗試找出更好的建議。 首先:快問快答的題目如下 1. 文物年代 2. 作者是誰 3. 畫中的景色是何處 4. 畫中的一條線是什麼? 5. 行旅的位置在哪裡? 6. 行旅中的動物是什麼? 7. 畫中有幾個人呢? 8. 范寬的簽名是在哪裡? 然後,二位專家解析的內容(不依說明時間順序,依照內容的順序) 1. 這張畫是怎麼畫出來的(這麼大張)...
這裡談藝術與出版、展覽與社會,感覺好像會講得很空泛,但事實上,我們想說的都是很小很小的例子,還有很實際很實際的狀況而已。因為我們相信,最難的事情也能用最簡單的方法說明。這也是阿橋社想作為藝術外與藝術內兩個世界的橋樑的成立本意!